非公之树日日高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3年12月31日 08:22
如果说,多年前我省非公有制经济还是一棵稚嫩的幼苗,今天,它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003年是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全省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主要指标增速为近几年最高,整体形势为多年之最好。
有资料显示,10年前,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仅占全省GDP比重的15%,2003年已上升到40%以上;从业人员占城镇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4.8%上升到28.2%;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由不足10%上升到了25%。
经济专家们众口一词:河南的民营经济已经由经济短腿变成全省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支撑点。
省工商局提供的统计数据可为佐证。2003年全省个体工商户超过119.9万户,从业人员超过248万人,注册资金在130亿元以上;私营企业达8.1万多家,从业人员71万多人,注册资金高达651亿元。
其中,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9.2万多户,同比增长近40%;私营企业户数、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同比增长分别超过31%、42%和29%。
其中,全年全省注册资本在100万元至500万元的私营企业有1.3万多家,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的近1500家,1000万元以上至1亿元的1000多家,比年初分别增长169%、262%、335%以上;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私企数量已达23家。
“私营企业发展的几个数据,说明我省非公有制经济逐步由单体小规模向群体大规模发展”,省工商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处处长田鸿滨对这些数字的解读,道出了全省非公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非公经济诸如此类的亮点还有很多,如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又如区域经济初步展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与公有制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等等。
非公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贡献越来越大,社会效益日趋明显。民营企业纳税额在县级财政中的比重普遍加大,巩义、偃师、郾城、长葛、长垣等市县更达60%至70%,培育出了在我国中西部县域经济板块中独树一帜的经济现象,如“巩义现象”、“长垣现象”。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省有18万多人通过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了再就业,占全省已安排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一半。
数据所显示的发展变化是精彩的,而描摹这精彩画面的巨擘,是省委、省政府对发展非公经济的空前重视,是各级政府强劲的政策支持:
———2003年4月28日召开的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要求全省各地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政策、加强领导、改善服务,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5月19日,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资金支持、完善和落实土地、财税支持政策等多个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
———5月28日,省工商局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意见》的16条改革举措,旨在降低非公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搞好服务。
各市县都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首选,一系列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
郑州市重奖3位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家,并决定把这种奖励制度化;许昌市引导非公企业走集团化和产权多元化之路;巩义市搭起科技平台,提升非公企业的创新能力;长垣县引导民营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
作为非公经济的主体,民营企业家们在2003年更是如鱼得水,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把企业做大做强。
汤玉祥,郑州宇通企业集团董事长。2003年,他借助非公经济发展的强劲东风,指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先后成立了重庆宇通、兰州宇通和宇通重工,使宇通成功进入汽车零部件、公路运输和房地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跨行业、跨地域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
正是众多汤玉祥们的奋力前行,促成了全省非公经济之树迅速长高长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尽”,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之年我省非公经济蓬勃繁荣的形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