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手笔描绘小康蓝图:到2012年基本实现
文章来源:大河报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4年1月2日 08:32
在昨日召开的郑州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上,郑州市大手笔描绘出2012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的宏伟蓝图———
小康纲要
“两提前,一率先”
“中心城区面积350平方公里,人口400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蓝图中的这些数字可能还会超乎人们的预料。”这是2012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郑州动人“容颜”。
看看目前的情况,郑州市建成区面积只有156.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75.2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8元,且人均公共绿地也少得可怜。而到了2012年,郑州的各项指标都要翻一番甚至翻两番,这着实让人兴奋。但兴奋之余,却又让人深思,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该咋走?昨天,郑州市召开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制定了郑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
“两提前,一率先”,这是郑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高度概括,其详细的诠释是,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提前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熏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即到2012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数字固然是枯燥的,但是,枯燥的数字背后展示的是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郑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分为三步。第一步,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0亿元左右,“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3%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第二步,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2006~2012年年均递增1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00美元左右。第三步,在国家规划的2020年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郑州的建设继续向前跑: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600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左右。
小康之路
五大支撑,绘就蓝图
———产业支撑
●构建中原购物名城
构建三级零售商业网络新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二七、龙湖、碧沙三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商业中心区,重点规划建设41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商业中心,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创新业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整合改造现有批发市场,重点建设15个特色各异、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并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商业交易园区。
●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
会展挣1元钱,就会带动旅店、餐饮、旅游、广告、包装等相关产业挣9元钱,巨大的投入与产出比,使得加快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成为郑州日益重视的一个重要产业。到2005年,郑州将建成15万平方米的会展展区,到2012年建成35万平方米的会展展区。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郑州的优势产业将会更加突出。近期,郑州的重点是抓好汽车、铝、食品、能源工业,实施集团化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郑州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和人才聚集优势,加快产、学、研一体化,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制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等。
●创建国家级现代物流中心
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园区,构筑物流信息平台,是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伸出的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培育一批本地大型专业化物流企业,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郑州构建成“市内半小时、城际1小时、省内3小时、国内8小时”的物流圈,并逐步将郑州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物流结点城市。
●塑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旅游名城
运用市场机制,加大旅游景区保护性开发力度和配套设施建设,细化旅游市场,打造专线旅游,组建旅游集团,推进旅游产业化,形成以嵩山、浮戏山等为代表的风景名胜游,以黄河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的沿黄生态游,以少林寺、黄帝故里、宋陵、杜甫故里等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游,以二七塔、二七纪念堂、碧沙岗等为代表的近代革命文化游和以满足广大市民休闲娱乐需要的都市休闲游等旅游精品,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整体形象。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
打破垄断,完善规则,创造有利于高水平中介机构执业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咨询公司、技术服务等中介机构到郑州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执业资质与水准的中介组织,把郑州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中介机构集中、中介服务最具活力的城市。
●培育中部地区金融中心
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郑州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票据、拆借、债券等金融市场,推动郑州商品交易所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期货市场,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体系建设,鼓励金融创新,创建金融安全区。
———城市功能支撑
●郑东新区:“24小时城市”
郑东新区起步区“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铸精品。”中央商务区要加快建设,使其成为集金融、商务、办公、住宅、旅游、娱乐、服务、信息和研究功能为一体,具有“24小时城市”功能的不夜城,成为中原地区与世界对接的商贸金融中心。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郑东新区的融合,使新区成为全省的重要产业基地、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基地、品牌聚集地,成为集智能大厦、IP宽带信息网络、数据处理、大型商贸、会议展览、现代高科技企业为一体的数码新城,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中心城区:改善人居环境
中心城区,突出改善人居环境和古都保护两大重点,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系统、城市主干道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系统、连续性绿地及水系的开敞系统、商业服务特色分区系统、城市标志及雕塑系统、夜景照明系统,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文化品位,实现老城与新城、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发展。
●卫星城:联动发展
按照建设大郑州的要求,逐步把五市一县建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产业协调、特色各异、充满活力、优势互补、相互推动的卫星城市群。到2020年,巩义市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新密、新郑、荥阳市城区人口达到40万左右,中牟县、登封市城区人口达到20万以上。
●小城镇:各有个性
加大对重点乡镇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有利于吸引资金和人才的城镇户口迁移政策,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引导乡镇企业、各类专业市场向小城镇聚集,形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辐射力强的新型小城镇。2020年前,把全市乡镇整合为70个建制镇,重点建成30个中心镇。
———基础设施支撑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城市道路网络建设,要优先发展常规公共交通,积极发展大容量、快速有轨交通,规划建设城市轻轨,完善环形放射形路网总体格局,构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组成的等次分明、结构清晰的路网结构,形成市区半小时可达和市域一小时可达的快速交通网络。
公路网建设,要完善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不断提高线路等级和路网密度及通达深度,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柏油路”。实施同城化战略,积极配合中原城市群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建成公路主枢纽信息指挥中心,逐步形成集自动化、信息化于一体的智能运输系统和以郑州为中心的“一个小时”经济圈。
铁路港建设,以强化郑州铁路枢纽功能、提高通过能力为核心,搞好火车站西出口、铁路站场和一级口岸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做好京广、陇海高速客运专线和铁路运输接点站的建设。
航空港建设,按国际空港标准扩建郑州新郑机场。到2020年,形成直飞世界部分主要城市,营运业务范围覆盖国内主要城市的现代化国际空港。
●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供水、排水系统,做好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配套工作,解决城市长远供水问题。加大市区排水管网建设和河道设施防洪工程建设,实现雨污分流。完善城市供气、供热系统。稳定发展管道燃气,提高管网运行监控及事故处理快速反应能力。做好“西气东输”配套设施工程和煤制气工程建设,努力提高供气保证率和气化率。发展集中供热系统,完善供电系统。逐步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使电网配置完善合理,电力供应充足,供电质量提高。尽快完成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逐步实现市区道路架空线全部入地。
———数字体系支撑
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高速宽带网络,扩大互联网应用,促进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融合,建成高速、大容量、统一、开放的多媒体公用信息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成为郑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集散、交换、共享、服务和管理的枢纽,成为区域性信息网络交换中心。加快信息网络体系、企业级电子商务体系、安全认证体系、安全支付结算体系、信用体系、协同作业体系、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电子商务保障系统。大力发展海关、检验检疫、银行、税务、建材、服装、农副产品、贸易等系统的电子商务,使其逐步成为郑州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
——生态城区支撑
构建以西部石质山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中部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南部林果生态林,东部沙区防风固沙林和城镇绿化为主的林业生态体系。中心城区以绿环围绕、绿线穿插、绿点均布为特色,形成“一环四楔、两渠四链、十路二线”的绿地结构,打造“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新“绿城”。
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心城区形成以公园为依托,以流经郑州市区的七条河渠为纽带,以广场为结点,街心游园、城市雕塑、建筑小品点缀其间的园林系统;以东区龙湖、西区西流湖,南北两河为轴线,加快森林公园、世纪游乐园、西流湖公园、植物园建设,形成“环形”生态回廊。配合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快沿黄生态走廊建设。把郑州建成主题鲜明、环境协调、富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园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