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信谋共赢 苏浙沪联手推进“信用长三角”建设
文章来源:新华社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4年5月24日 08:41
温暖的5月,太湖之滨的美丽城市湖州,见证了中国第一份区域性政府间“信用宣言”的诞生:长三角16个城市市长或代表,在这里共同发布《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在苏浙沪两省一市决策层联手推动下,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终于跨上“信用一体化 ”建设的辉煌起点……
事实上,这也是水到渠成。此前,各地早已在诚信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试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上海个人和企业信用联合征信试点,以及“信用浙江”和“信用江苏”建设,让经济活跃的长三角,早早经历了一轮“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立信洗礼。
征信试点的“上海故事”
今天的上海市民都知道,小到拖欠水电煤气费,大到拖欠贷款,都会让自己的信用记录失分;近年贷款买房的上海市民,也应不会忘记办理贷款时银行人员的提醒:“你一定要记得按时还贷,否则你的不良记录会被登记在册,7年之内都无法消除。以后你再想贷款就难了。”
信用如此深入人心,得益于国家在上海的一个试点:1999年,上海被国家选为打造“诚信中国”的试点城市。当年8月,上海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成立了国内唯一一家从事征信业务的第三方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的大幕徐徐拉开。“这不亚于一场革命!”资信公司总经理陈志国这样评价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一两年征信试点、一两份信用报告,可能显不出什么效应来;但我坚信,这种国内史无前例的做法对未来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征信改变生活,这话一定不会错!”
的确已经有人为他们缺乏诚信而付出代价。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开通不久,即发现有一个人先后向7家银行申请了住房贷款。征信系统的存在粉碎了他欲借银行的钱来炒房地产的图谋。
上海征信试点一路推进,2000年7月正式开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2002年3月又开通了企业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的双双开通运行,构成了上海社会诚信体系的基本运作框架。目前,个人系统已有近400万市民建立了自己的信用记录,内容包括个人消费信贷、水电煤电信缴费、大学生助学贷款、租赁、司法等方面的信用信息,累计出具个人信用报告逾100万份,日均查询量超过4000份;企业系统已采集60万户以上的企业信用记录,包括企业的信贷信息、信用等级信息、行业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国资绩效考评信息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在沪经营的企业。“一处失信,处处难行”的氛围在上海已初步形成。
“信用苏浙”的政府行动
人无信不立,邦无信难兴。与上海征信试点异曲同工的是,长三角两翼的苏、浙两省,也在近两年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信用江苏”“信用浙江”建设战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两省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主体的“政府行动”,正让失信者受到惩处,让守信者得到好报。
2002年底,江苏在全国率先为所有建筑企业建立起“信用档案”,这个在江苏全省范围内实施的《建筑企业信用管理手册》,覆盖了江苏省内注册的建筑业企业或进入江苏承包工程的外地建筑业企业。除了基本情况外,企业承揽每项工程中的不诚信情况,“手册”都将记录在案;由政府有关部门评定的其施工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违法分包、挂靠、买卖资质等不良记录,也均将登记在册。有严重违法、违规不良记录等情况的,将拿不到或要被收回这一“手册”。
目前,江苏建立了以全省60多万户企业、1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基本信息为基础的“全省企业信用动态数据库”,初步建立了四项制度:企业信用记录制度,信用披露制度,企业不良行为约束惩罚制度,信用良好企业的激励制度。全省可以全部互联互查。
2002年初,浙江省专门成立了“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从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入手,首先建成覆盖全省的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努力提高浙江产品的信誉度,决不让信用失范现象蔓延。今年1月,作为建设“信用浙江”的又一重要举措,浙江省企业信用监管系统启动运行,按信用状况的不同,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民营企业为主的浙江企业从此被贴上了一枚至关重要的“信用标签”。守信企业特别是信用等级最高级AAA级企业,将予以重点扶持,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失信企业则要面临警示,作为被重点监控对象,加强监管;而那些信用等级最低的C级企业,则被“发布吊销公告并公开违法记录,对典型案件还要予以曝光”。
“我们就是要让进入‘红名单’的守信者底气十足,走遍天下,要让上了‘黑名单’的失信者寸步难行,处处受阻。”“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的一位人士说。
“信用长三角”的多赢图画
从“上海故事”到“信用苏浙”,有识之士提出,长三角没有孤立的“信用上海”“信用江苏”“信用浙江”的概念。“这种概念,恰恰是把市场经济的信用和行政的东西挂起钩来。仔细想想,信用是市场的,怎么可能只在一个很小的行政区域里单独形成呢?我们现在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更加相通的市场。”上海市副市长周太彤说。
的确,行政区划造成的“信用分割”,不仅极大地浪费了信用资源,也束缚着征信效应的发挥。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用分割”的负面作用十分明显。
长三角区域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迫切呼唤“信用联盟”的配套。5月17日,出席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的两省一市有关负责人以及长三角16城市市长或代表,在湖光山色秀丽宜人的太湖之滨,联手绘制了一份“信用长三角”的多赢图画,共同发布了被称为“湖州宣言”的《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约定将努力建设信用政府,要在长三角内推进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并承诺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关于公民和企事业单位信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信用的区域性法规,逐步形成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16个城市的高层领导还表示,今后将携手对区域内的偷逃税款、恶意违约、拖欠债务、商业欺诈和假冒伪劣等行为,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制约体系。要“对守信用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在长三角的城市中给予最大便利,使诚实守信逐步成为市场规范和社会行为规范”。要在建立各自信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区域性统一、规范、公开的征信体系”,统一数据标准,整合信用信息资源,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统筹规划、分工协作”等形式,打造信用信息的公共平台,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
合作图发展,立信谋共赢,千金一诺,太湖作证。渐行渐近的“信用长三角”,期待着16城市在践诺中臻于完善,让多赢的图画变成生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