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兴的工业大省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5年12月16日 08:34
核心提示 “河南已基本确立了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光春的一句话,揭示了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发现——一个蓬勃发展、竞争力日益增强的新兴工业大省,正在祖国辽阔的中部迅速崛起。
这一发现的革命性意义在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正在发生深刻的嬗变;这一发现的革命性意义在于,一个传统的工业基础体系,正在和已经发生质的提升;
这一发现的革命性意义更在于,河南赶上了工业化加速发展这班呼啸的列车,并已成为中部群雄的领跑者。
何为工业大省?
针对这一概念,记者多方求教于各界人士。
根据广泛认可的标准,河南已具备一个工业大省应当具有的条件:
工业经济总量大——2005年,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在上年达到4515.35亿元的基础上,预计将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占中部六省的近三分之一,预计将居于全国前六名。工业经济比重大——到今年前三季度,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9.3∶53.5∶27.2,对比2004年的18.7∶51.2∶30.1,第二产业比重又有明显增长,工业主导更加突出。
工业经济活力强——预计2005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3%,居全国第三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以上,首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将突破500亿元,增长40%左右。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相统一。
何为“新兴”?
——市场化主导的工业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涌现出一批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和产品;
——拥有多个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工业门类;
——产品趋向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的路径清晰,趋势明显;
——丰富的能源资源使河南工业具有后发优势;
——体制创新使工业增长的内生机制基本形成。
势——2005工业发展的高端思考
河南经济发展的大势怎么走?这是河南决策高层倍加关注的重大课题。省委多次召开常委会,谋划研究经济工作,其中对工业发展问题尤为关注。
自徐光春去年12月调任河南省委书记,在倾情河南农业发展的同时,就开始了对河南工业发展的深层次思考。
一年中,徐光春30多次下基层调研,先后走访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和企业60多家。徐光春提出,“必须牢牢抓住工业化这个核心”,“农业现代化必须靠工业化来推动”……一系列理论和思想逐步明晰。
牵住一个牛鼻子——工业化
针对工业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徐光春强调,要牵住一个牛鼻子——工业化。河南不仅是农业大省,而且已经向工业大省迈进,河南能够成为经济大省,关键是这两年工业发展很快。“十一五”期间,在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必须强力推进工业的发展。
徐光春在安阳等地调研时强调,工业是经济的支柱,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没有发达的工业,中原崛起就缺少重要支撑。
新型工业化道路该怎么走?徐光春在开封调研时指出,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着力点,优先发展新型工业;要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中心,切实提高工业化水平;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工业化插上翅膀,通过信息化形成技术高、效益好、消耗低、污染少、就业多的产业发展格局;要以节约环保为前提,使工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对于国企改革,在洛阳调研时徐光春要求,国有企业要认真贯彻“三改一加强”方针,坚定不移地面向市场、开拓市场。注重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农业大省如何推动工业化
针对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徐光春在信阳调研时说,农业现代化必须靠工业化来推动,不加快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就无法实现。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思路和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传统农区要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探索农业大市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新路子。
徐光春指出,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根子,要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在刚刚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徐光春提示与会同志,要深入研究和破解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使我省的产业结构适应工业化阶段性发展的要求、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追求、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提升河南工业竞争力
省长李成玉对加快河南工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等多次进行调研。围绕“十一五”期间河南支柱产业的发展,先后主持召开了煤炭和煤化工、铝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一系列座谈会。他多次强调,工业化是“三化”的核心,只有强力推进工业化,才能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加快百强企业发展,使之成为河南工业的脊梁……使我省工业发展的思路更丰富完善。
点——工业特点更“特”,亮点更“亮”
“特”:河南优势产业之“最”
我省工业有“三大”:最大的粮食加工基地、最大的畜禽加工基地、最大的铝工业基地。
粮食加工:方便面、饼干、速冻食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中国每10个速冻汤圆有6个产自河南。
畜禽加工:肉制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中国每10根火腿肠中有5根是河南双汇生产;韩国市场每10只冷冻鸭有7只产自河南;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原料有90%来自河南。
铝工业:氧化铝、电解铝市场占有率、产量均为全国第一。中铝河南分公司是亚洲最大的氧化铝厂。
“亮”:河南企业之“最”
双汇集团是全国食品工业500强之首。
河南安彩集团玻壳生产规模世界第一。中国每10台彩电有7台使用的玻壳来自安彩。
洛玻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企业。
郑州宇通是全国最大的大型客车制造企业。
神马实业是全国最大的帘子布生产企业。
风神轮胎是全国最大的全钢子午线轮胎制造基地。
洛阳一拖是全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基地。
许继集团全国同行业综合实力第一。
新乡白鹭化纤是亚洲最大的粘胶长丝生产基地。
面——工业“个头”更大,实力更强
工业总量大幅增长
今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014亿元,同比增长23﹒3%,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三位,首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2年翻一番,总量占中部六省的近三分之一;全部工业增加值将达到46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以上,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
2003年—2005年三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净增2000多亿元,超过了1993年至2002年的十年累计总量。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今年,在全国一半省份工业利润下降或低速增长的情况下,我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逐月攀升。1-10月,我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0%,同比提高23﹒5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比2002年上升了4位。
预计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将突破9000亿元、利润突破500亿元、利税突破100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倍、4倍、3倍。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粮食加工、畜禽加工和铝工业三大优势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三年来新增粮食加工、肉类加工、铝加工和氧化铝产能1000万吨、160万吨、82万吨和230万吨,其总能力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5.5%、11.8%、18%和56.3%。
高加工度产业比重上升。三年来,装备、化工、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3%,总量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
最终消费品产能迅速扩大。家电、造纸、服装等重要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87.2%、71.1%和1.5倍。
工业投资强劲充实后劲
1-10月,全省城镇工业投资1181﹒4亿元、工业企业实际利用外资6﹒8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1﹒3%和29%。预计今年全省城镇工业投资1600亿元左右,比去年净增46%以上,相当于2002年投资的近4倍。
非公经济迅速壮大
预计今年非公经济和县域工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分别达到44%、56%。前11个月,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1325.7亿元,同比增长37.2%,增幅高出全省工业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9%,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县域工业增长提速,前11个月,规模以上县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
力——2005工业发展“大动作”
以省委确定的工业发展思路为指导,2005年,我省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上连出“大动作”:
●推动一批骨干企业冲进全国前列,成为行业“领头羊”。2月26日、3月17日、3月28日,省长李成玉先后对安钢、洛阳石化、双汇三个企业进行专题调研,中心内容就是:围绕三家企业销售收入冲击“200亿大关”,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加快我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临近岁尾,三家企业销售收入均突破200亿元。
●围绕谋划发展“十一五”河南的支柱产业,在李成玉主持下,省政府先后召开了五次专题座谈会。
——5月23日至24日,全省重点煤炭和煤化工企业座谈会提出,到2012年,我省煤化工产业煤炭转化能力将提高到1900万吨,销售收入增加到600亿元。“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投资495亿元,重点发展九大主导产品,形成四条煤化工产业链,建设五个煤化工基地。
——6月13日至14日,全省铝工业发展座谈会提出,到2010年,全省氧化铝产能700万吨左右,电解铝产能300万吨左右,铝加工产能280万吨以上,基本实现原铝在省内的深加工转化。铝工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200亿元。发展三大铝精深加工链,培育七大铝加工集团,建设三个产业聚集区。
——8月24日,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座谈会提出,到2010年,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其中整车1000亿元、零部件1200亿元,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争取实现汽车整车生产能力70万辆,低速汽车40万辆、摩托车350万辆。“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项目166个。
——9月22日,全省食品工业发展座谈会提出,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销售收入将增加到2500亿元以上,在全国的位次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50家左右。实现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的跨越。
——11月21日至22日,全省纺织工业发展座谈会提出,到2010年,全省纺织工业销售收入要达到2000亿元,力争从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7位。初步提出“十一五”纺织重点建设项目307个,总投资441亿元。
●6月30日,总投资17.6亿元的中国铝业公司郑州铝加工项目、河南分公司自备电厂项目分别奠基。
●7月23日,“郑州加州工业城”一期工程合同在美国洛杉矶正式签约。省委书记徐光春出席签约仪式。首批进入该工业城的美国NRG有限公司等分别签订投资协议,总金额为2.3亿美元。
评——见仁见智说新兴工业大省
河南省有一个很好的思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
河南就像一艘负载沉重的大船,近几年真正启动起来了。对于河南省来说,既要做好国家的粮仓,又要让百姓富裕起来,其出路就是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河南省委“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关于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目标,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视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这都是很好的思路。工业化进程正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岗位的过程。因此,河南省只有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不断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河南工业迎来“凤凰涅?”
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大卫:
河南是“新兴的工业大省”,徐光春书记的这一判断是十分准确和敏锐的。这是从河南工业的基础和优势,以及河南工业发展的爆发力上所得出的结论。应当说河南很早就具备较强的工业基础,各产业链间互为衔接,互为补充,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体系”。但是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特征太明显了,因此给外界一个强烈信号——河南是农业大省。徐书记的判断,揭开了蒙在河南工业大省脸上的一层朦胧的面纱,让外界对河南有了更完整的认识。
近年,河南抓工业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坚持突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断增强竞争力;二是坚持对工业结构进行不间断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目标明确、节奏明快、路径清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独特的发展道路。此外,河南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劳动力优势等,使河南具备了工业迅猛发展的条件和后劲。河南工业可以说是“凤凰涅?,浴火重生”。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省统计局副局长薜承旭:
河南基本确立了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标志:
一是河南工业经济总量实现了新跨越,今年有望站在4600亿元以上的新起点。二是河南工业增加值在全国的比重明显上升,1978年为3.7%,2005年有望达6.3%左右,近年来连续位居全国前列。三是河南工业增长速度与效益基本相统一,“十五”以来全省工业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约13.8%,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将突破1000亿元,比2000年增长约2.4倍。四是河南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在农产品总量迅速增加的前提下,农业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下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目前第一产业比重不足20%,预计今年工业比重在45%以上,比1978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②7
要善于把握工业的后发优势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喻新安:
“河南已确立新兴工业大省地位”的判断,某种程度上,是对河南工业基础和优势的一种再发现、一种新确认。
发展河南工业,要善于把握我省具有的某些后发优势,着力营造局部的竞争优势,有选择地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谋取未来产业分工的新优势,逐步改变我省偏重于资源加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工业结构格局。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上有所突破,加大扶持力度,促其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