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河南看河南励精图治谋发展——李成玉省长考察内蒙古访谈录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5年9月21日 10:50
9月14日至18日,省长李成玉率省政府及部分省直部门、省辖市和企业的负责同志赴内蒙古学习考察,在此期间,本报记者围绕学内蒙、找差距、加快“十一五”期间河南发展等,对李成玉省长进行了专访。
我们为何要向内蒙古学习?
记者:李省长,去年以来您多次讲过要组织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到内蒙古学习考察,请问您为什么对内蒙古情有独钟?
李成玉:之所以选择到内蒙古学习考察,主要是从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看,近几年来,内蒙古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经济迅猛发展。2003年以来,内蒙古的GDP、财政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一直保持全国第一位,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河南作为内陆省份,就要和与我们条件相近的省份进行比较,向发展快的省份学习。我省与内蒙古同属中西部省份,均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许多共同点,内蒙古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我省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学习考察,感到不虚此行,非常震撼,不仅能看到差距,增加压力,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发展思路,拓宽我们的发展途径。
记者:在内蒙古考察的短短五天里,您走访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个城市,考察了不少企业、工业园区和建设项目,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方面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成玉:这次考察给我的总体感觉,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切实把中央提出的“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始终把经济工作当成中心任务,放在了重中之重来抓。我过去也曾多次到过内蒙古,这次看到的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质量、城市面貌等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二是内蒙古在这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把握住特有的优势,切实加大各项工作的力度。他们的发展路子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资源开发的后发优势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内蒙古上下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认真负责、精心做事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这可从各级干部的精神面貌,到城市建筑的设计、城市的管理、工业项目的规模和档次等领略到。四是内蒙古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通人和。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内蒙古有几千公里的边防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将会对整个国家的稳定做出贡献。这也验证了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完全正确的。
记者:内蒙古是如何利用自身优势,选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的?
李成玉: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依托煤炭、稀土、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坚持50%就地转化,大力发展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能源及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资源转化能力强的工业项目。二是做绿色文章,走以工促农的农牧业产业化道路。内蒙古把乳、肉、绒、饲草饲料作为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重点,努力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草原兴发”、“小肥羊”、“鄂尔多斯”、“伊利”、“蒙牛”等。三是加快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地区发展,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和支持呼、包、鄂三市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竞相发展的格局,构筑了全区的经济增长极。目前,三市GDP总量占内蒙古的半壁江山,人均GDP均达2500美元以上。呼和浩特市最近3年GDP年均增长25%,到今年年底经济总量将实现5年内翻两番;包头市去年GDP增长了30%以上,最近3年经济总量翻了一番;鄂尔多斯创造了最近8年经济总量翻三番的奇迹。三市不仅是领跑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我国西部最活跃的经济板块之一,值得中原城市群各市认真学习和借鉴。四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品位高,生态环境有极大改善。像包头这样的老工业城市,过去大气污染严重,粉尘笼罩全市,如今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看了包头、呼和浩特,我感到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标准和档次,还是城市绿化、管理的面积和水平,我省没有哪一个省辖市能比得上。
跳出河南看河南 以人为鉴找差距
记者:对比内蒙古,您认为我们河南在哪些方面应当向内蒙古学习?
李成玉:近几年我们河南的发展,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都比较认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应该说,我们这一轮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发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距离。这几年虽然我们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很大改变,但在思想观念、承担责任意识、扑下身子抓落实上与内蒙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责任主要在党政一把手。各级党政一把手,包括我本人,一定不能辜负群众的重托,务必把精力用在思改革、谋发展上,不怕触及矛盾,敢于承担责任,带头狠抓落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拉高标杆、永不自满、争创一流、埋头苦干,没有这种精神,河南的发展就没有希望。
第二是对外开放的力度与内蒙古有很大差距。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我们说中部地区是桥头堡,但是无论是利用外资还是利用国内资金,我们都赶不上内蒙古。在招商引资上,内蒙古全力搞好服务,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今年将引进区外国内资金900亿元,远远超出我们。这说明不是社会上没有资金,而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力度、工作方式还跟不上。考察中我们还了解到,东方希望集团在包头投资的150亿元的铝工业项目,前后总共用了一年多时间;投资20亿元的汉鼎光电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用了1第三是全面推进改革上我们与内蒙古也有差距。近年来内蒙古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力度都很大,尤其在乡镇机构改革上,通过两轮改革,大概要撤并50%的乡镇,力度比我们大得多。
再鼓劲 更加力 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记者: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我们正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您认为应如何把内蒙古的经验结合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加快“十一五”期间河南的发展?
李成玉:我们马上就要走过“十五”,迎来“十一五”。“十一五”对河南非常关键,我们能否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看“十一五”的工作做得怎么样。我认为河南“十一五”的发展要突出这样几个重点:
第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最近省政府专题研究了石油化工、煤化工、铝工业、汽车及零配件等产业的发展,随后还要着手研究食品工业、纺织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都是为了丰富“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优势,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品牌。内蒙古工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找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业化路子,工业整体水平不高的地区,同样可以在某些领域取得竞争优势。今后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加快工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在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煤化工、铝工业、汽车零配件、食品加工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培育“拳头”产品和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争取早日实现经济转型。
第二,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河南有5000多万劳动力,就业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第三产业能覆盖到社会各个角落,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只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把现代物流、旅游、房地产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搞好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第三,要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到今年年底,我省城镇化率将达30%左右,如果“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我省城乡结构就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消费的拉动作用就会更加强劲,经济发展就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十一五”期间,我们一方面要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通过城际间道路建设、产业发展布局调整等加快郑州与开封、郑州与新乡、郑州与许昌、郑州与洛阳的连接,强力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要选择一部分城镇化率比较高的市县,如鹤壁、济源、义马、舞钢、巩义等,作为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使更多的农业人口通过从事二三产业转移到城市,大幅度地减少农村人口。
第四,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主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为了河南自身的发展,我们一定要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今年我省已经确定了24个县作为我们粮食生产的核心区,要坚定不移,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二是要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三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消除一些政策上的歧视,进一步拓宽农民进城的路子。四是随着我省财力的增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十一五”期间,要把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彻底解决,让更多的农民都能进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农村“低保”等。
总之,这次学习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颇多。我们在全国大发展的格局中不进则退,对已取得的成绩丝毫不能沾沾自喜,必须不松懈、再加力,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奏响加快发展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不掉队。只要我们咬住发展不放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