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必须始终把生产力建设放在第一位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3月7日 08:45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年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在讲到“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时,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了第一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增收渠道相对狭窄的河南而言,无疑是一个合乎民意、顺应民心、开启民智、激发民力的重大惠民举措,也是一个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得发展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生产力建设放在第一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纵观当今世界,凡是农村建设成就显著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基础雄厚之地。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是最基本的国情。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和最大愿望,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农村生产力建设搞好了,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才能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根本要求才能早日实现。
农村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集合概念,它不仅包括同一产业内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经济信息及经济管理等,而且还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组合方式和协调机制。只有当产业内部各种要素达到最佳水平、产业之间实现最优组合时,农村生产力系统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必须统筹各种因素,兼顾各个产业,注重整体推进,追求协调发展。
一、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创造价值最多、财政贡献最大、容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最新成就,引领着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只有跳出“三农”抓“三农”,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坚定不移地走以工促农、以工带农的发展道路,农业才能增效,农民才能富裕,农村才能繁荣。我们要牢固确立工业的主导地位,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的思维去谋划新农村建设,把发展思路向工业聚焦,优惠政策向工业倾斜,工作力量向工业摆布,要素资源向工业汇集。民营经济投资主体明确,动力机制强劲,市场运行通畅,就业效应明显,应该成为我们发展农村工业的首要选择。
二、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必须积极培育农村第三产业。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产业将成为农村经济一个新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增长点。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有利于形成农村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立足当地优势和自身实际,大力发展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项目。比如,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地方,可以发展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旅游业;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地方,可以发展体现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人流会聚、客源较多的地方,可以发展商业、饮食、运输、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工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地方,可以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等等。
三、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现代农业使农业生产的可控程度大为提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和有限的空间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要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现农业市场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实现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抓好粮食生产。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
四、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必须切实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我们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所属县乡的投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优先解决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用电紧张、道路不通、信息不畅、人居环境差等突出问题。
五、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必须尽快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农村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发展农村经济靠拼人力、拼资源、靠掠夺式经营,后患无穷,也难以为继。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必须尽快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技术推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农业,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农村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