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壮现代农业的筋骨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4月17日 08:55
建设中国的“粮仓”和“肉库”
眼下,正是小麦拔节时。在国家黄淮优质小麦基地虞城县,一望无垠的麦田里,正清理田间杂草的刘集乡刘皮村村民卢景春,心情格外舒畅:“今年我种了110亩新麦9号,别看麦子现在在地里长着,可去年下种时就被商丘市一家公司给订购了。”
“普通变优质,质优价钱高,订单全包销。”商丘市副市长胡向阳说,仅商丘市,460万亩优质小麦就有80%被高于市场价订购。
曾几何时,农业效益低下、“谷贱伤农”、农产品卖难等问题困扰着农业大省河南。
然而,河南省决策者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不是盲目地压粮扩经,而是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调优调强”,扩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的覆盖面,提高比较效益。
2001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两个基地”的战略决策,即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优质。”去年,河南优质小麦收获面积4039万亩,占到播种面积的54%,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生产基地。
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一亩优质小麦比普通小麦平均增收40多元。“更重要的是,优质小麦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为夺取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保住了国家‘粮仓’。”
粮食稳,则天下安。2004年和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4582.1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近十分之一,跨上了900亿斤的大台阶。其中小麦总产量2577.7万吨,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7.3%,连续九年居全国第一位,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河南畜牧业发展同样令人瞩目。
2005年,河南省肉类总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位,奶类产量排第七位,禽蛋产量排第三位。畜牧业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0%,占全国畜牧业产值的十分之一,跨入全国畜牧强省行列。畜牧业成为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而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指标是,生猪、禽蛋、肉禽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6%、78%和90%。安全、卫生、优质畜产品比重在不断增加,优质畜产品比重已提高到60%以上。
专家指出,“两个基地”建设使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呈现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等特色,农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农民增收的大舞台。
庄稼地里长出工业大树
10年前,郑州市花园路的王大妈想买新鲜肉,唯一可去的地方是纬四路集贸市场路边的“屠户摊”,黑黝黝的秤钩子,明晃晃的砍刀。现在都变了。在她家周边,有两个“双汇连锁店”,窗明几净,随到随买,而且新鲜放心。像这样专卖新鲜肉制品的“双汇连锁店”,全国有2000家。
如今,双汇集团已在全国率先成为产值、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的食品加工企业集团,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双汇的成长历程,是农业大省河南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发展的一个例证。
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围绕农业上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这是河南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战略举措。
正如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调研时说,农业现代化必须靠工业化来推动,不加快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就无法实现。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思路和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河南通过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深刻转变,使比较效益低的弱势农业,逐步成为强势产业。
如今,这些长在庄稼地里的“参天大树”已经枝繁叶茂:莲花、双汇、金星、金丝猴、三全、思念、白象、金苑……一批河南“农”字号名牌产品令全国人民耳熟能详。
去年,河南粮食、肉类、乳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200万吨、390万吨、145万吨。
“河南制造”的方便面、速冻食品、肉制品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中国每10个速冻汤圆有6个产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中6根是双汇产。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原料有90%来自河南。
在国家统计局规定的24类食品工业行业中,河南已拥有23类,形成了初具规模、比较完整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河南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中国中西部之首。
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说,河南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这种源自农业的经济增长,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农民在“多予”中轻装前行
4月6日,河南省落实对农民补贴政策电视电话会议透出消息:2006年河南农民将享受7项补贴,中央和河南省已经安排7项补贴资金30.45亿元,比上年增加14.72亿元。
这7项补贴有6项牵涉到河南种粮农民,如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
破解“三农”难题是河南发展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让7000万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河南在“多予”上下了大工夫:2005年,河南省率先在全国取消农业税,使农民一年减负29.2亿元,人均增收37.99元。集中15.3亿元资金,重点支持24个产粮大县。
在“多予”中增收,在减负中轻装前行。河南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经营理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使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市场效益得到提高,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基础。
与此同时,河南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扭转了多年增收徘徊缓慢的局面。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70元,比2000年的1985.8元,增加884.2元,增长44.5%。
河南的农业越来越强、越来越壮,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中原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
农民们都说,现在既有奔头、有干头,又有想头、有盼头。78岁的扶沟县韭园镇吴桥村农民吴书款饱蘸深情,编写了一首《直补政策七字歌》来表达他们欢快的心情:“党的惠农政策好,重视‘三农’促发展,把咱种地老百姓,当成宝贝疙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