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产业扎根河南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4月24日 08:51
普京造访少林,千年古寺迎来新一轮旅游大潮;
丙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签下逾百亿投资大单;
……
阳春三月,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盛举,在河南大地,如此密集,如此丰硕。
有人说:如今的河南,越来越懂得靠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赢得发展!
的确,在“文化就是经济,经济就是文化”的今天,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中原崛起的强大动力。
文化产业兴中原
有人说,21世纪引领世界,靠的是文化。
比如,美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不是汽车制造,不是航空航天,而是文化产业。日本的卡通片、游戏业风靡全球,影响力无人小视。
放眼国内,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或中西部,许多文化存量资源远不如我们的省份,都鲜明地提出了“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化产业已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领域。
于是,便有了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不同场合的连串发问:
“为什么要让一张小小的门票挡住千千万万游人的脚步?”
“想当年,一个小小的‘香玉剧社’,靠常香玉带领一帮艺员,走街串巷演出,可以用自己挣的钱,捐献给国家买一架飞机;可现在一个机构完善、人员庞大、阵容整齐的豫剧院、豫剧团,却到了无钱排戏、无钱演戏的地步,不要说捐钱买飞机了,就连发工资都困难。原因是什么?”
“上海本来是没有什么文物的地方,但上海博物馆却收藏了许多精美的文物,布置得也相当漂亮,对观众来说很有魅力;再看看我们的一些博物馆,虽然藏品丰富,但却连生存都很困难。”这又是为什么?
……
再也“不能让祖先留下的宝贝无人问津”了!诚如省委书记徐光春所言:该把一池春水吹皱,搅出层层波澜来了!
正是这一“搅”,“搅”出了观念一变天地宽,“搅”出了体制创新花满园,“搅”出了全省人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共识。
“我省必须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壮大我省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这,是一个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大省,在迈向文化强省的征程中,奏响的黄钟大吕般的嘹亮号角!
破旧立新体制创新
文化体制改革,首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必须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文化团体必须逐步实现由事业主导向产业主导转变。
2005年,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被省委、省政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工作日程中:
7月,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专门会议,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8月,我省首次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
9月,《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未来15年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蓝图正式确定;
……
财政、税收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在做好主业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探索跨媒体、跨领域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杂技集团等新兴文化产业集团相继成立,标志着我省文化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迈进。
与此同时,社会资金纷纷投向文化产业,“一有雨露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民营文化企业迅猛发展。
市场导向内容为王
以“内容产业”为主要切入点,我省文化产业万象更新,空前活跃。
做好“内容产业”,关键要有国家级的文艺大家,国家级的文艺大作,这样才会产生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否则,一切都是指雁为羹、凿冰求酥。
历史如此,现实如此,成绩同样如此: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大河报》,进入“全球日报发行百强”,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品牌;
以“中原书风”为代表的书法群体,引领河南成为中国书坛的重镇,带动书画市场的空前繁荣;
广告会展八仙过海,郑交会、投洽会、武术节、牡丹花会、菊花会、茶叶节等,无不深深地烙上文化产业的痕迹;
汴绣、钧瓷、烙画、草编……民间工艺闯市场;宝丰演艺、濮阳杂技、豫西社火、豫南民歌……民俗文化唱发展;
舞台艺术,更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由省委宣传部精心组织实施的“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批次推出《风中少林》、《清明上河图》、《河洛风》、《木兰诗篇》,开创了我省文艺精品集中生产的先河。
豫剧《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唱响大江南北,感动黄河两岸。
更为可贵的是,所有这些舞台精品,其生命力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市场的认可:
《程婴救孤》400多场演出带来700多万元收入;《风中少林》即将走出国门,800万美元的收入令全国同仁羡慕不已。
忙则荷锄、闲则演艺的宝丰农民,更是通过市场的磨砺,成就了闻名全国的“宝丰现象”。
……
与此同时,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伴随着百年经典的文艺作品共同成长,影响力迅速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去年12月,当互联网首先报道了张海先生当选中国书协主席的消息后,一位网友在帖子中感叹:中国书法的中心转移了!
还有李树建、范军等名字,在他们身上凝聚起的“名人效应”,成为新时期河南文化走向世界的崭新名片。
可见,在用现代理念嫁接传统文化、用市场手段推进文化产业的道路上,厚重河南所拥有的后发优势,无与伦比。
5000年浩瀚如海的资源宝库已次第打开。我们坚信,勤劳智慧的河南人民一定能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创造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奇迹,为河南始终走在中部崛起前列,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
文化产业崛起的春天,必是中原大地崛起的春天。
文化兴,则河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