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巩义:突破极限领跑中原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5年7月8日 08:36
    凭借连续13年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县(市)首位、中西部地区连续7届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的骄人成绩,河南巩义市已成为全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样板和赶超对象。然而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巩义市固有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弊端,使得其经济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和代价,发展面临着“突破极限”的抉择。
  年终决算,巩义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2004年全市GDP实现191亿元,同比增长21%。在中原崛起的号角中,巩义靠创新闯出了一条自我突围之路,再次领跑中原。
  半壁产业受挫引出的极限危机
  巩义提出“突破极限”的发展观念,不仅是突破自我、实现新跨越的认识,也是在宏观调控中迎难而上,把握调控机遇期的一次痛苦而坚定的抉择。
  铝及铝深加工、水泥、钢铁、耐火材料等行业是巩义市的支柱产业,占到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48.8%,但在这次宏观调控中,这“半壁江山”却直接受到影响。巩义有26家企业进入了郑州市500项重点工程的盘子,而其中又有22家企业为资金、土地、能源、交通等问题严重困扰。
  宏观调控促使巩义的决策者们站在更高的境界来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同时,产业集中度也比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处处见工厂,不见小城镇”。
  巩义市委书记穆为民认为,资金、土地、能源、运输的紧张态势对巩义市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宏观调控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千载良机,驾驭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借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战略也就应运而生。
  “三个集中”背后的科学发展路
  穆为民解释说,工业向园区集中,就是以新型工业化为目的,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实现生产要素的集约经营;人口向城镇集中,就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目的,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就是以农民奔小康为目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为了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巩义市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规划管理、“保姆式”服务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市镇两级政府先后投资2000万元,在康店镇邙岭削峰填谷建设了民营创业园,园区管委会为入园企业统一办理各类手续,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建设成本。
  巩义拥有与其经济实力极不相称的小城镇面貌。从2003年开始,巩义市推进城镇化战略进入新阶段,在全市开展“六个一”工程建设活动。2004年全市16个镇共投入资金10亿多元,新修道路200多公里,建居民房6万多平方米,入住农民4000多户。目前全市城镇化水平已达39.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巩义市积极协调,鼓励农民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采取转让、互换、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促使土地向规模集中方向有序流转。康店镇通过土地的规范流转,培育了面积达7000多亩的苹果、梨、杏3个精品园,承包户亩均综合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是单个种粮户效益的40多倍,而且还安排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经济百强县要补环保课
  伊洛河位于郑州的饮用水源地上游,两三年前,该河巩义段却是一条出名的“五彩河”:蓝色的是染料废水,红色的是化工废水,酱色的是造纸废水。一到夏天,整条河道臭气熏天。
  要经济发展,更要环境保护。从2004年开始,巩义市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污染整治工作,至今已整治取缔100项低效益、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目前伊洛河的出境水质已基本达标。
  耐火材料行业是巩义的经济支柱,但也是污染大户。为解决烟囱冒黑烟的痼疾,巩义在全市320家耐材企业中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对另一支柱产业的净水剂行业,也采取措施,对废渣、废气进行集中处理。
  对于新上项目,巩义更是严把环保审批关。巩义市有关负责人介绍,2004年山西一家企业计划投资2.6亿元,在巩义建一座焦化厂,企业在带来效益的同时,将大大加重当地的环境负担。市决策者研究决定,宁可不要新项目,也不能再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仅2004年,该市就因“环保”否决新建项目32个,把10多亿元投资拒之门外。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