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钢铁新政催生行业变革 中小钢企面临生死考验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5年7月21日 08:46
    建国以来中国第一个最系统、最完整的钢铁产业政策今日面世。国家发改委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这是继《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之后,第二个由发改委起草,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级产业发展政策。
  “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对实现我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发改委工业司司长刘铁男在发布会上表示。
  关口前移
  刘铁男司长表示,《钢铁产业政策》最重要的是设立了市场准入门槛,钢铁产业政策从技术、规模、布局、循环经济等方面对企业有了系统、完整的要求。主管部门由关注企业效益等因素转向了市场门槛。他称之为“关口前移”。
  刘铁男称,此前,国家对钢铁行业的管理缺乏一个系统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指导文件,仍沿用审批的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钢铁工业宏观调控的要求,《钢铁产业政策》出台正当其时。
  他说,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也是钢铁投资最集中的地区。而我国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严重,主要是生产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能力占比重过大等,综合竞争力与世界钢铁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产能过度扩张,产业布局更加混乱。由于我国钢铁产能的扩大,铁矿石需求量急剧上升,今年世界铁矿价格上升了71.5%。近几个月来,钢材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生产线材和螺纹钢产品已出现亏损,钢材出厂价与市场价倒挂。“这一系列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刘铁男不无感慨地说。
  三大亮点
  今日颁布实施的《钢铁产业政策》,包括政策目标、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调整、产业技术政策、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投资管理、原材料政策、钢材节约使用等9章、四十条内容。产业政策“做强”钢铁业的目标明确,政策提出,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为此,产业政策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业界认为,新产业政策最突出的三点是产业规划布局、技术行业准入、循环经济。
  在产业布局方面,产业政策规定,不再大幅度扩大产能。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新的钢铁联合企业、独立炼铁厂、炼钢厂、不再提倡建设独立轧钢厂。必须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搬迁,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
  同时产业政策规定,大型钢铁企业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钢铁企业应结合本地市场和矿石资源状况,以矿定产,不谋求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可持续生产为企业生存的主要目标。
  在技术行业准入方面,产业政策对规模、能耗等指标有明确要求。
  循环经济概念首次引入钢铁产业政策。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冰生表示,钢铁工业是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消耗的密集型产业,也是最具潜力、最有条件、最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
  外商进入有门槛
  产业政策首次提到了外商投资控股权问题。产业政策规定,境外钢铁企业投资中国钢铁工业,须具有钢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其上年普通钢产量必须达到1000万吨以上或高合金特殊钢产量达到100万吨;必须结合国内现有钢铁企业的改造和搬迁,不布新点;原则上不允许外商控股。
  对此,刘铁男表示,目前一些国际资本看中中国钢铁行业的高回报率,都想进入中国钢铁行业。“如果进来,就更乱!”他说。刘铁男指出,中国市场大,钢铁企业资金充裕,产业工人数量充足,中国钢铁行业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引进外资应该有附加条件,主管部门的基本思路是,要与国企合作,要有利于技术引进,有利于环境保护等。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基础产业,已连续多年保持20%的高速增长,产量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2至4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三国钢产量的总和。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也是钢铁投资最集中的地区。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