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新郑:优良环境引来八方投资商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5年8月31日 08:48
    “新郑土壤好雨水好,我看插根筷子都能发芽。”8月23日,一位来内地考察投资项目的泰国商人在新郑发出这样的感慨。
  投资5.5亿元的郑州沙隆达、投资1.3亿元的金宇塑胶、投资1亿元的台湾正林食品……仅今年上半年,一大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户新郑,全市新招项目64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就有13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8亿元。这块曾肇造华夏最早文明的土地,如今日益成为吸引中外客商投资的热土。
  喜人的招商引资态势得益于该市近年来对和谐的“投资生态环境”的全力营造。市委书记赵武安表示:“对外开放,就是要自解‘紧箍咒’,不碰‘高压线’。”
  一百句“您好”不如把一件实事办好。近两年里,新郑市突破常规,在对客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上下大工夫。他们把全市663项审批事项压缩到189项,其中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153项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同时把全市208项收费项目压缩到126项,设立了企业办事“绿色通道”,实行全天候、全方位跟踪服务。变原来的“你申请,我审批”为“现场办公,上门服务”,努力营造出“低成本、零障碍、高效率”的投资环境。
  人才是对外开放的最大财富。新郑始终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大开方便之门。目前,在新郑已经会聚了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等十多家高等院校,使其成为全省拥有大学最多的县级市。今年以来,已有20多名博士被该市的企业聘请。该市还注重本土人才培养,上半年,108名优秀干部经过精心培训后,分赴沿海地区定点招商,成绩喜人。今年4月,新郑组织百名博士进新郑暨科技项目洽谈活动,一举签订投资项目30个,总投资额15.3亿元。
  既追求金色GDP,更要绿色GDP。近年来入驻新郑的项目,服务门槛越来越低,但“技术门槛”和“环境门槛”却越来越高,资源型、污染型、重复建设型项目被一律谢绝入内。去年以来,该市双喜有机肥厂等5家污染企业被取缔,光明模具等8家企业停产整顿,而因为污水水质超标,该市建管局、环保局专管领导被严厉责问而“下课”。
  既不墨守成规,敢突破创新,又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坚持科学持续发展,新郑营造出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开放之路。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