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力量薄弱 引进依赖局面严重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4年8月5日 08:48
我国2万8千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如此状况,令人担忧。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马俊如表示,认识上存在误区以及研发力量部署失误是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
在日前举行的“二00四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六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上,著名学者马俊如说,我国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对技术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投入相当有限。他说,目前,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企业是自负盈亏的,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是自身问题,政府支持企业,违反了WTO公平竞争的规则;其次,我国企业还不成熟,目前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此外,认识的失误也造成了研发力量部署的失误:我国长期以来把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不仅将科学、技术的研发主力军集中在独立的研究所和大学,而且,国家在科技规划、计划以及项目资金方面也倾向于支持研究所和大学的创新活动。
马俊如特别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归属经济部门主管,科技部门无权干预,经济主管部门为解决企业现实问题,无暇考虑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规划,尤其是技术引进见效快、收益好,省时省力,也造成了企业一味依靠引进,不注重消化吸收的状况。他举例说,在我国,1元钱引进的项目仅花7分钱消化吸收,而韩国和日本,1元钱的引进项目要花5元钱消化吸收。企业现在流行这样的思想:“消化吸收干什么,消化吸收给谁用,还不如再买一个厂回来,再引进一个项目回来”,最终导致陷入严重依赖引进的局面。
对此,马俊如解释说,WTO禁止政府支持企业,是指为某一产品支持企业是不公平的,但,支持企业的创新能力,世界各国都在做,美国也不例外。他强调说国家要顺利完成税收任务,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必须从政策上、资金上支持企业进行创新,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那种主要由大学、科研机构提出研究课题,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研究,必然会导致企业认为技术不适用,只能靠买、引进的恶性循环。对于科技与经济主管部门在企业创新问题上的貌合神离,马俊如呼吁,中央应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对此类现象高度重视,制定合理的分工机制,实现科技主管部门和中央经济主管部门的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我国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