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是这样铸就的——许昌县壮大支柱产业探访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5年2月28日 09:08
近日来到许昌县探访,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喜不已:这个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省还很不起眼的工业小县、农业弱县、财政穷县,最近几年却迅速而成功地打造出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加工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豆制品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童鞋加工出口基地,出口创汇连续3年名列全省各县之首。
地处中原腹地的许昌县一不沿边,二不沿海,又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么多“全国第一”是怎么产生的呢?
县委书记王桂梅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要想把一棵幼苗养成参天大树,园丁首要的任务是多施肥、勤浇水、适时剪枝打杈,而不能急于摘果子——培育壮大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同样如此,决策扶持、行政支持、科技推动,一个都不能少!”
选准产业 做大做强
许昌县发制品的加工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由于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没有自营出口权,长期效益低下。看准了中、高档发制品走俏欧美市场的巨大商机,近年来许昌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强控制,内引外联,快速膨胀,加速发展”的思路,把发制品的加工出口作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出了瑞贝卡、龙正、大地、金叶等一批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使90%以上的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加工能力发展到2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美国、韩国、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近1亿美元。瑞贝卡公司连续7年蝉联全国发制品出口创汇总额第一。
许昌县生产的腐竹、豆丝等豆制品占据着全国60%的市场,部分产品还销往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许昌县河街乡的腐竹加工技术引进于上世纪70年代初,近年县委、县政府适时成立了灵河豆制品有限公司和腐竹产销委员会,统一购进大豆,统一产品质量标准,尽管不是大豆主产区,很快就培育出31个示范村,使腐竹迅速发展为一项红红火火的大产业。现在全县有豆制品加工专业村41个、专业户3500个,1500人长期在全国各地从事销售业务。全产业年产值4.8亿元,创利税7000多万元。
建小政府 行大服务
许昌县致力于创造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发制品出口创汇的意见》、《关于发展豆制品产业化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意见》,并分批取消收费项目412项,精简幅度达76.8%。县政府还出台“五不准、十不限”规定,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
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34个县直有关局委集中办公,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使以往需要半个月办成的手续集中在3天内完成。县直各局委实行承诺服务、“阳光操作”,“只要项目定下干,一切手续我来办”、“只要项目开了工,跟踪服务全过程”。
为吸引人才、技术、资本向支柱产业流动,该县两年来斥资3.2亿元完成了8条主干道、6个工业小区的水电线路综合配套。许昌县还积极引导瑞贝卡发制品公司、骆驼鞋业公司、灵河豆制品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企业集团,并为瑞贝卡集团争取到了出口经营权,促其于2003年7月成功上市融资。
科技推动 品牌立业
科技创新也是推动许昌县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发制品发展上,从青岛、北京及韩国先后引进了高等技术人才100多名,开发新技术、新产品2000多项,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该县还投资100多万元,研究开发出腐竹生产专用锅炉、充气式不锈钢专用清洁锅、起皮机、包装机等新设备,实现了豆制品生产全流程电动机械化。与中国粮油集团等单位合作,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出腐竹、豆皮、绿豆粉皮等8大系列20多个品种。
在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着力引导经营者树立牢固的品牌意识。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2000年率先在全国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在豆制品发展上,培育出“关公”、“可得福”等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
本报通讯员 范廷僚 杨振华 本报记者 张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