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省将对食品企业“大浪淘沙”——让更多优质河南食品“走出去”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5年3月4日 11:06
2005年,对于众多河南食品生产企业,将是激流涌动的一年。在政策暖风下,好的企业将会借力飞得更高;而小的、差的企业,一不留心就会“折戟沉沙”。
2月20日,记者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对于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我省将更加严格。对安全指标不合格的企业,坚决停产整顿;对存在掺杂使假、以假充真等故意违法行为的企业,坚决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并载入企业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告,3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
与此同时,我省将建立扶优扶强制度,要把名牌战略、免检产品、原产地域保护等措施进一步落实好,促进食品名牌产品和优势骨干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使之成为引导市场消费的主流。
食品企业中小作坊仍居多数
省质监局副局长魏书法告诉记者,我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九成以上是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式企业,大多分布在农村和城乡接合部,近三成没有营业执照,二成以上无标准生产。我省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作十分繁重,尤其是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的任务非常紧迫。
按照2004年质监部门的摸排,我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12000余家,生产较集中的10类食品是小麦粉、面包糕点、食用植物油及制品、非酒精饮料、肉加工品、酒、大米、挂面、食品、乳制品。非法组织生产的行为主要有?押不按标准生产,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用非食品原料甚至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加工食品等。
A、B、C、D四类企业,监管方式不同
今后一个时期,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产品的风险性,省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了分类,将小麦粉、肉制品、乳制品、饮料、酱油、食醋等高风险食品的生产企业,10人以下小企业以及曾有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的企业列为重点类企业,其他企业列为一般类企业。
根据QS现场核查10项必备条件以及监督检查、日常监管等情况量化评分,综合判定企业是否具有较强、一般、较弱或不具有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据此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质量安全等级,并根据不同等级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确定不同的监管频次。比如,对A级风险企业每年,B级风险企业每半年,C级风险企业每个月至少巡查、回访一次,对D级风险企业保持不间断地巡查,重要节假日和季节性时令食品热销前,加大巡查、回访力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做大做强我省食品工业
目前,我省食品加工业在多个方面已形成优势,已有19家企业的20种食品获国家免检产品,11家企业的14种食品获国家名牌产品,5个地区的6种食品获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4年,我省食品工业经济总量稳居中西部之首,全国排名第四,年销售收入占全国总量的近33%,成为全省工业第一大产业。
省质监局副局长魏书法说,强化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其目的是达到“三个一批”:即扶持一批产品质量长期稳定,监管抽查连续合格,信誉度好、知名度高的名优企业;关闭一批不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必备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严厉惩处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分子。在此基础上,有效遏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其目的是,切实提高我省食品生产加工业的水平,促进我省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