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向世界敞开胸怀——2005年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综述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5年4月13日 08:44
“收获不浅!”“开了眼界!”随着2005年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的成功落幕,我省参与招商的各市、各部门、企业界人士盘点赴港成果,纷纷表示:“不虚此行。”
成果:会上的合同与会外的启发
作为我省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招商引资活动,2005年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刷新了我省商务工作的不少记录,省商务厅厅长李清树介绍说,这次洽谈会体现了几个“最”:
——规格最高。省长李成玉亲自率领省政府代表团赴港,副省长史济春、省政协副主席曹维新参加。全省18个省辖市及省交通、旅游、省科学院均派出人员组成河南经贸代表团。在港期间,香港特区政府署理行政长官曾荫权、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高祀仁、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杨文昌等政界人士及曾宪梓、霍震寰等工商界知名人士均应邀出席洽谈会活动,其规格在内地各省赴港招商活动中都是少有的。
——规模最大。此次,我省派出了由200多人组成的经贸代表团,积极与香港各界开展联谊、推介河南、寻求商机。此外,来自18个省辖市的企业家配合洽谈会活动,在会外积极与香港商界展开深层接触。南阳等市还通过办专题展览等方式,让香港市民充分感受中原风情,一时间,一股强劲的“中原风”劲吹港岛,香港商界也随之兴起了“河南热”。
——成果最好,在这次洽谈会上,共签订合同利用外资项目65个,涉及项目资金12.3965亿美元。此外,我省18个省辖市也分别在会上会下与外商签订了一批合同、协议项目,通过会上接触,又达成了一批新的合作意向。省旅游系统签订了7亿元人民币的旅游招商项目,省旅游局还与香港康泰旅行社现场签订了向我省输送8万人次的客源协议。
创新办会方式,提高招商效果,是此次洽谈会给予人们的重要启发。会前,我省组织了“感受开放中原”宣传活动,邀请香港媒体记者赴河南采访,对洽谈会进行了先期“预热”。会议期间,李成玉省长又接受了阮次山及香港媒体记者的采访,促进了香港各界对河南的了解,推动了商务洽谈的开展。
优势:从“一厢情愿”到“双向互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行赴港,站在省外看河南,通过海外人士的眼睛看河南,我省不少人士对河南的发展环境、招商优势有了崭新的认识。
“过去我们说河南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只是概念性的,出来一交流才知道,这些对外商真的很有吸引力。”郑州市经贸团团长、副市长孙新雷告诉记者。
“我请问一个问题,在河南办企业,会不会频频停电?”4月7日,李成玉省长率团拜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时,常务会董蔡德河关心地问。
“这一点请香港朋友放心,近几年我省抓住国家鼓励发展能源基础设施的机遇,利用河南丰富的煤炭资源,两年已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电力供应完全能保证企业需求。”李成玉胸有成竹地回答。
“我补充一点,”副省长史济春接着介绍,“去年在全国24个用电大省中,河南是唯一没有拉闸限电的省份,不仅电力充足,而且电价比东南沿海便宜一半左右!”
香港朋友马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又一客商问:“现在沿海企业招不到充足的工人,河南的劳力情况怎么样?”
“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李成玉说,“去年我省对外劳务输出已达1000多万人次。”
“如果我们到河南办厂,交通情况怎么样?”
“河南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已经通车1500多公里,出河南最快3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连云港。”省交通厅厅长安惠元补充。
简单的三个问题,好像“三部曲”,直观显示了香港商界对河南从“兴趣”到“动心”的过程。
“过去我们招商更多是‘一厢情愿’,”省发改委主任张大卫说,“现在已经是‘双向互动’了,这显示了河南在吸引产业转移中已经显现出现实的优势。”
落实:轰轰烈烈之后,还要扎扎实实
“各地在会上的成果都报过了,现在大家说一说,回去以后怎么办?”4月8日下午,洽谈会签约仪式刚刚结束,副省长史济春就现场主持召开18个省辖市主管副市长参加的汇报会,部署会后的项目落实。
“还在洽谈会筹备时,省政府就要求各地,拿到会上洽谈签约的项目要‘八九不离十’,已经签订的项目,会后要狠抓项目的落地实施。”
“各市的主管副市长是第一责任人,如果你们签订的项目落不了地,一定要追究责任!”史济春严肃地说。
李清树介绍说,“实”是本次洽谈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各地准备拿到会上签约的项目被我们刷掉了一半。”李清树说,省里的宗旨是,拿得准的项目、能落地实施的项目才能进入统计。此外,以前出外招商,政府官员去得比较多,这次突出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企业家在经贸团内占到了一半以上。 “坚决不搞‘大轰大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