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合作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5月25日 11:29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和经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区域经济合作高层论坛”今天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十一五’规划和区域经济合作”这一主题,就区域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本次论坛上,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了题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和走向》的专题报告。
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指出,未来我国区域发展和经济合作将出现六大趋势:第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二,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第三,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准进一步提升,形成对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牵引。第四,产业转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出现一些新型的产业分工。第五,各类开发区会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第六,区域合作从各地方政府主导转变为企业主导,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当前,各地都在制订跨行政区的发展规划。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自然、历史、文化等多种原因,我国已经形成了多个跨省区市行政区划的经济融合体区域。人们比较熟悉的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等,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本次中国区域经济合作高层论坛,就是希望能够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蓝图中,确定区域经济的生产力、源头坐标和辐射带,阐述区域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影响,为各级政府的区域经济规划和合作提供详实的资料,从战略层面上明确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阶段性任务和分步实施的具体措施。
在本次论坛上发表演讲的嘉宾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要促进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进一步转移,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理顺要素价格,完善税收政策,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要推进交通一体化,在实施区域内交通联网贯通的基础上,加强区域之间交通市场的对接;电子信息产业的分布应当体现区域特色,反映市场需求,要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面向国内外市场,力争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集群;要处理好总体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关系、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经济利益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国际和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政府与企业与研究机构三方的相互关系。
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和北京市副市长张茅分别代表主办方在论坛上致辞。论坛由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辽宁省副省长腾卫平、河北省副省长宋恩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连辑、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刘应力、中国企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和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冯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等参加论坛并发表演讲。发表演讲的还有,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北京市顺义区副区长王海臣等。经济日报专刊部主任王晓雄还就经济日报区域经济大型系列调研活动成果进行了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