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发挥各自优势携手促进中部崛起——省长李成玉接受湖南主流媒体采访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8月21日 09:18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商务部和中部六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定于2006年9月26日至28日在湖南长沙举行。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长沙晚报等湖南主流媒体组成的新闻采访团,考察走访中部各省,报道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8月19日上午,省长李成玉在省政府亲切接见首站赴豫采访的湖南新闻采访团,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

  记者:中央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您认为,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河南将在哪些方面着力发展?
  李成玉:中央把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征求多方意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把中部建成“三个重要基地,一个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作为中部省份,我们感到这个文件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完全符合中部六省的实际。
  河南,当仁不让的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作为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河南当仁不让。去年河南粮食产量916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今年夏粮又创历史新高,秋粮长势良好,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党中央、国务院把粮食安全问题看得很重,河南作为国家的粮食主产区,这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始终没有放松农业,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农业和粮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农业投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弱,说明河南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非常稳固。温家宝总理前不久来河南视察的时候,很高兴地讲到,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充分肯定了河南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今后我们将下更大气力,花更多精力,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我们优势明显
  河南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煤炭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适宜建设大型坑口、路口电站。按照国家“南水北火、南北互济”的电力规划布局,河南要向华中电网提供一半以上的火电补偿容量,从长远看还要担负起西部水电东送中的水火调剂任务。因此,河南具备建设全国火电基地和煤炭基地的基础和条件。“十五”以来,我们不断调整优化电源布局,坚持“上大压小”,到今年底我们的发电装机将达到3500万千瓦左右,成为全国分量很重的火电基地。目前,中部一些省份都在用河南送出的电,今年河南净送电将超过100多亿千瓦时。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设想,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建设综合能源基地。一是加快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核电规划;二是抓住国家布局一批大的煤炭液化项目的机遇,推动我省义马煤气公司和一些大型煤炭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的“盘子”;三是扩大生物乙醇燃料生产能力,努力使我省生物能源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在原材料工业方面,河南有一定基础,但粗加工较多,眼下我们正朝着精细加工的方向发展。比如说铝工业,我们有铝矾土资源,有占到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电解铝,但是铝的精深加工没跟上。为改变这种状况,近几年,我们上了一大批铝加工项目,可以生产铝板带、铝箔、汽车轮毂和食品、药品包装铝材等,不再仅卖铝锭,拉长了铝的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河南的铝箔今年首次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到年底铝的加工能力能达到一百七八十万吨。除铝产品外,河南还有钢铁、铜、钼等矿产资源优势,我们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利用新的技术、先进的设备进行精深加工。
  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河南的一项重点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比较薄弱,坦率地讲,和湖南还有差距。但是从工业的基础看,河南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在国家公布的40个工业大类中,河南就有39个门类。“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项目落户在洛阳的就有7项。目前,河南的大型矿山机械、纺织机械供不应求。在汽车制造业方面,宇通客车已成为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客车生产企业,中高低档客车畅销国内外。
  今年上半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增幅均居全国第一。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能有这么强的发展后劲,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从河南实际出发,理出了一个符合河南工业发展的正确思路,确定了7个重点扶持的优势行业,明确了100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这种突出重点的抓法,成效明显,今年前7个月,全省工业企业利润超过了500亿,上半年我省工业企业利润相当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总和。这几年,我省工业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还得益于深化国企改革,过去包袱沉重的国有企业走出了困境,焕发了生机。如与长春一汽同时诞生的洛阳一拖集团,前些年最困难的时候销售收入掉到20个亿,近两三年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销售收入大幅上升,2004年达40多个亿,去年达70多个亿,今年要冲刺100亿。目前河南已经培育出一批骨干企业,今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的有4家,超过100亿的有十几家。
  努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位于中国版图中心的河南,和中部其他省份一样,都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在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上,河南比较薄弱的是水运,优势在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在河南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等级公路有8万多公里,加上乡村道路,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密度很大的公路网。
  2003年以来,河南在公路建设上集中抓了高速公路和乡村道路两个方面。“九五”末,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还排在全国第13位,到今年底将达到3400多公里,居全国第2位,明年要突破4300公里,居全国第一,届时85%的县将通达高速公路。下一步,我们将建设高速公路物流港、高速公路客运中心和铁路客运枢纽站,在郑州形成一个物流、客流集散地。
  在铁路建设上,河南也是全国地方铁路拥有量最多的省份,通过近几年的改造,实现了和国铁的连通,提高了运输效益。按照国家的规划,我省正在配合铁道部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已开工了郑州到西安的线路,今年年内还要开工郑州到石家庄、郑州到武汉的线路。在未来的三五年内,又会在郑州形成一个铁路客运新的“十字交汇”。另外,去年我们还安排13亿资金进行郑州机场的改扩建,完成后客运、货运吞吐能力将大大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河南将会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好政策、好环境就是生产力
  记者:当前国内国外产业向中部地区的转移趋势愈加明显,您如何理解引进国际国内资本与加快河南发展之间的关系?
  李成玉:从对外开放这个角度讲,我们在中部六省还是落后的,经济的外向度还比较低。尽管今年的进出口贸易有望突破100亿美元,利用外资接近20亿美元,但与我省的经济总量仍不相称。
  当前,国家对信贷实行了从紧的政策。要加快发展,就需要资金投入,资金从哪里来?还是要坚持开放带动战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以开放促发展。从我省灵宝等地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践来看,好的政策就是生产力。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他们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年那些开金矿发财的老板不再把资金投到省外,纷纷回乡投资办企业,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
  在吸引资金上,我们坚持“双手抓”,一手抓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一手抓利用省外资金,坚持省外“就是外”。今年前7个月,我省利用省外资金550亿元,而同期我们利用贷款也仅800多亿元。正是向国内外放开了市场,才有了充裕的资金流入,有力地补充了建设资金的缺口,促进了河南的发展。当前向中部汇集人气、汇集资金、汇集信息的势头强劲,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境外、省外资金。同时,要多出口一些具有竞争力、高附加值的产品。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记者:日益叫响的中原城市群在中原崛起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李成玉:加快城市群发展已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省委、省政府之所以把中原城市群作为中原崛起的龙头,是基于:河南作为一个近1亿人口的省份,却没有像西安、武汉这样的大都市。而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等9市的中原城市群,人口占全省的41%,经济规模占全省的57%,经济实力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高,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引导和培育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对于构筑河南乃至中部地区具有强劲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带动中原快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规划引导,编制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城市群的范围、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二是实施一批促进协调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受长株潭一体化的启发,今年将在郑汴一体化上率先突破。从去年12月份,我们开工建设了郑汴城市连接线,作为城市间的骨干通道,两边布局产业、商住、物流、文化和生态项目,预计10月份建成通车,并将开通城际公交。从目前情况看,其带动作用已经显现,给开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三是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以重要的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规划了郑汴洛、新郑漯、新焦济、洛平漯4大产业带,努力形成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从3年多的实践看,中原城市群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对推进河南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起到带动、示范、辐射作用。
  中博会,提供了向兄弟省市学习交流的好机会
  记者:河南如何利用在长沙举办的首届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扩大招商引资,实现更快发展?
  李成玉:举办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是商务部配合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为我们中部六省做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河南对这项大规模、高规格的经贸活动看得很重,正积极筹备参会,并争取明年在河南举办,我们希望利用这个平台能够吸引对中部地区感兴趣的境内外客商,参与到我们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来,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为配合商务部、湖南省办好首届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我们将组成政府代表团和由数百名企业家组成的经贸代表团参会,准备了经过认真筛选的1000多个项目,与境内外投资者合资、合作。通过参会,我们要宣传展示我省名优产品,开展经贸洽谈,扩大合作范围。省政府已要求各有关方面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力争把河南宣传好、推介好。
  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这次活动当成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论工业基础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我们和湖北有差距;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们和湖南有差距;论吸引外资,我们和江西有差距;论煤炭资源开发,我们和山西有差距;论汽车工业发展,我们和安徽有差距。所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向兄弟省学习的机会。利用这次活动,如果在我国有着三四亿人口的中部区域,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良好发展氛围,这无疑是中部六省的福音。我相信这次活动在商务部的统领下,在中部六省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办得丰富多彩,富有实效。
  只有埋头发展,才能赢得尊重
  记者:曾经有一段时间,外界对河南人有一些贬低的现象,但近年来,河南涌现出一批全国闻名的先进典型,你在河南工作生活十几年,能告诉我们,河南真实的形象是什么?李成玉:贬低甚至歧视河南人,是极其不公正、不客观的。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是河南人。早在4000多年前,中原人民就曾经创造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还孕育过商鞅、李斯、韩愈、杜甫、张仲景等诸多名人志士。可以说,在不同时期,代表着时代先进性的各个层面的典型人物,河南层出不穷。在当代,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模范人物史来贺,感动中国的时代楷模洪战辉、李学生、魏青刚等,还有最近出现的放下采访先救人的“中国最美的女记者”曹爱文。从这些典型身上,我们不难看到河南人的精神风貌。
  到河南工作这么多年,我感到,河南人吃苦耐劳、热情好客、憨厚纯朴。近几年,对于外界一些人对河南人的不公正言论,我们没有理会,而是埋头发展。我认为,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改变河南的形象;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受到尊重。现在好多人来到河南,鼓励赞叹的声音多了,对河南刮目相看,说现在的河南不是原来传说中的河南,也不是想象中的河南,发展中的河南正在奋力崛起。我们希望广大新闻媒体,对河南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真实的报道,让全国人民真正了解河南、认识河南。
  把握优势实现共赢
  记者:中部六省如何把握和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产业类同,实现共赢?
  李成玉:在市场经济下,发展经济应该遵循市场规律,人为地调整安排,就显现出计划经济的色彩了。这一轮的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布局上已有规划,进入国家审批“盘子”的,国家会统筹考虑。就中部六省来讲,在发展上我们应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河南选择煤化工、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食品工业、纺织工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7个主导产业,是符合河南实际的,而这当中的一些行业就不太适合其他省份,如铝工业就不太适合湖南和湖北;食品工业,中部其他省份也没有我们有优势,河南的食品工业到“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要突破3000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七分之一左右。河南的纺织工业也上得很快,我们有棉花原料,有劳动力优势,适宜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总之,中部六省要各自把握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自己有竞争力的产业,这样做,既符合本地实际,也符合中央要求。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