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和谐--商丘财政经济协调发展纪实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8月17日 09:46
8月7日至11日,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调研组一行9人,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专题,在商丘开展调研活动。在整个调研过程中,代表们感叹,想不到商丘近几年发展得这么快,变化有这么大,可以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进步,城乡面貌改变,人民生活提高,完全是一个崭新的形象。
是什么保证了商丘有如此大的变化?
财政实力的增强,为商丘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商丘市委书记刘满仓一语破的。
数字很枯燥,但是,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近年来,商丘市各级财政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不断做大财政“蛋糕”,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实现了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由2002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6.6亿元,3年年均同比增长33.7%;一般预算支出由2002年的29.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3.2亿元,年均递增21.2%,是分税制改革以来收支增加最多的时期。2003年以来,财政收支一年一个新台阶,一般预算收入连续突破11亿元、14亿元和16亿元;财政支出连续突破30亿元、40亿元和50亿元。2006年上半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已经完成11.1亿元,为年预算的60.9%,同比增长38.2%。
统筹协调资金,把钱用在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大事上,为社会和谐壮根固基。
“咱商丘的楼高了,路宽了,灯亮了,天蓝了,运河水变清了,城区道路绿树掩映,鲜花四季常开,环境美了,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健全了,群众生活条件改善了,城市气息变浓了。商丘真'出落'得像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模样了。”这几乎成了众多商丘游子归来的由衷感慨、赞美之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其中各级财政部门功不可没。
据统计,几年来,市级财政部门积极融资,投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资金5.5亿元,拨付经济建设项目资金18.8亿元,确保了卫生防疫疾病控制中心、污水处理厂、第四水厂、体育中心、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农村公路等562个地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或投入运营,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新进展。同时,筹措资金1.3亿元,用于城市道路改扩建,城市供水、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火文化广场,改造了火星台、燧皇陵景区,确保了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成功创建。5年间成功申办了5所普通高等院校,使高等院校总数达到了6所,在校生人数达到3.5万人;建设市、县两级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紧急救护中心合计20个,改造了63所乡镇卫生院,使医院病床达到1.37万张。2005年永城市和6个县城区以及县城以下小城镇道路、亮化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8亿元,同比增长23.6%。今年上半年,在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的积极协调下,各县(市)区实施的城建项目达到56个。
目前,商丘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30.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27.3万人,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18%上升到26.6%,人居面积由21平方米上升到27.3平方米。商丘市区面积已达86.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86.6万人,市区道路已初步形成六纵六横14条主干道交通网络,市区公共绿地面积315.5万平方米。商丘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城等称号。2005年跻身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行列,今年7月又光荣入选世界著名品牌大会评选的2006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城镇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改善,首先为全市的招商引资搭建起了平台。商丘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制订政策,多措并举,狠抓落实。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利用外资290亿元(不含专项资金和银行贷款),落地项目3611个。巴西淡水河谷、上海宝钢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商丘。去年,全市GDP达到557.2亿元,增长14.5%,其中招商引资拉动增长5%。
城镇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强力助推着全市城乡市场繁荣、物流、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提速,建成了一大批农业、工业、交通、能源、市场、城建、社会事业项目,经济运行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发展活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48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1%。同时成功举办了全国十运会“华夏文明之火”采集仪式,一时间“商丘”被全国聚焦,知名度如日中天。商丘房地产开发也借势发力,近三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项目119个,累计建筑面积323.7万平方米,改造城中村12个。仅市区2005年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9亿元,施工面积20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达7.86亿元。
撬动财政经济杠杆,力促工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经济增长唱响社会和谐曲。
“工业立市,工业兴市”一直是商丘市委、市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旋律。2006年年初,商丘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按照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为主线,以扩大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并举,坚持培育骨干企业和发展中小企业并举,坚持培育新兴产业和整合提升现有产业并举,形成合力兴工的强大氛围,把工业经济的强项做强、优势做优、产业做长、总量做大,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商丘市财政部门的决策者们感同身受,着力实施。
资金,必须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紧紧抓住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的政策性资金。市委、市政府领导身体力行,每年都多次带财政、发改委等部门人员进省赴京争取资金衔接项目,争取国家、省里的大力支持。据统计,“十五”期间,共争取到位各类国债资金和政策性资金项目430个,到位资金45亿元,成为商丘市历史上争取国家建设资金最多的时期。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几年来,开展银企合作暨项目洽谈活动十多次,洽谈项目800多个。同时,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综合授信9亿元。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为推进骨干企业结构调整和改制、重组,各级财政部门筹集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和工业结构调整资金1.5亿元,投入科学和科技三项费用资金7827万元,争取省工业结构调整资金贷款、财政贴息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130万元。同时,积极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减少审批程序和办事环节,利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财政杠杆,鼓励、引导社会投资和利用外资,有力地推动了招商引资进程,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商电铝业集团总经理郭海军深有感触地说,财政部门对企业的大力支持,不仅仅是解决了资金困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企业的产业结构多样化,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数年辛苦耕耘不寻常。在各级财政部门全力以赴地协调、筹措、争取下,国债、财政贴息、项目贷款等资金就像殷红的血浆,及时、不断地注入企业体内,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高速运转提供着动力。工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连创新高。截止到2005年年底,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0.19亿元,同比增长24.1%。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9.9%提高到32.3%。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市限额以上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6.8%,同比提高21.2个百分点。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其中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一批名牌产品脱颖而出。2004年,商丘三次产业结构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由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二产首次超过一产,初步实现了农业大市向工业化城市的转变。
今年上半年,全市20家重点骨干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1亿元,同比增长33%。全市各类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80多家,基础设施累计投入5.4亿元,项目投资达46亿元。全市完成发电和工业用电量分别达到42.7亿千瓦时和35.2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2.3%和8.3%。70多家流通企业改革全部到位。今年以来新投产的开发区江华量具公司、夏邑县淮海铸造公司二期工程等一大批项目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显现。
据了解,2003年至2005年,市财政倾力向“三农”倾斜,支农支出达73109万元,年均增长29%,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重点围绕五类十大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等申报项目400多个,投入支农资金1.56亿元,支持了科迪集团、豫东花卉、柘城三樱椒生产基地、梁园区优质草莓、夏邑食用菌、宁陵酥梨等一系列项目。积极筹措资金273万元,完成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4917万元,支持了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等项目的实施。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完成产值65.58亿元,完成年目标任务的57.3%。夏邑县车站镇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已销售食用菌1万吨,完成产值8000万元,辐射周边4个县35个乡镇280个自然村2万多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投入扶贫开发资金21993万元,支持了1337个贫困村的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直接面向贫困农户的小额信贷贴息项目。通过项目的示范、辐射功能,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38元,同比增长18.6%。
实施公共财政政策,让广大群众沐浴在公共财政的阳光下,搭建社会和谐保障平台。
提起中央的惠民政策,梁园区张阁村农民张中德老人就高兴得合不上嘴。“现在国家对农民是越来越关心。贫困生上学不交学费了,农业税也减免了,还发放种粮补贴,俺大伙儿打心眼里高兴啊!”
过去的3年里,全面取消了面向农民征收的农业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累计减轻农民负担10.4亿元,实现了农民种地“零税负”。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2.96亿元,受益农户达174万户。农民群众笑了,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财政人也笑了。
很多人都不会忘记,为了让党的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为了保证农民负担不反弹,财政部门组织了近万辆(次)宣传车,悬挂了数以万计的过街横幅,深入细致宣传党的惠农政策。组织人员24小时在办公室接听群众的电话,严格督导检查,严肃纪律,“谁跟农民过不去,我们就跟谁过不去”。曾经为落实一个举报,身兼市税改和直补办主任的卢树祥亲自率领办公室人员,冒着瓢泼大雨,踩着泥泞的道路,汽车实在无法前行,他们毅然弃车徒步,走访群众,听取意见,解决问题。为了让全市600多万农民享受到中央的惠农政策,为了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这其中的千辛万苦,恐怕只有全市的各级财政部门知道。
“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群众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是市财政部门全力实施的又一项惠民举措。
投入资金837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民16.9万人,拓宽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学校台账,投入19984.1万元资金,改造D级危房面积43.2万平方米;发放“两免一补”资金1.67亿元,资助农村义务阶段家庭贫困学生92.2万人;拨付“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19256万元,建设柏油路里程2783公里;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筹资3281万元用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污染严重的91个村13.0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拨付资金4763万元改造140个乡镇卫生院。
3年来,全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为29.3亿元,年均增长13%。1.6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2005年年底已基本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城乡低保对象由28万人减少到25万人,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做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农村五保户供养机制,供养人员达4.3万人。投入财政专项补助资金5553万元,保证了企业军转干部社会保障政策和待遇的落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为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2003年在夏邑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农民每人每年交上10元钱,看病时就可按一定的比例报销医疗费用。该县韩道口镇王志顺老人,因摔伤骨折住进县人民医院,十多天花去医疗费4048.6元。因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出院时领到了1319元的医疗补助。王志顺几乎不敢相信地说:“俺是个祖祖辈辈种地的农民,像这样的好事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在县医院,像王志顺老人这样,看病能领到医疗补助的每天都有十几人,最高的一次就领到医疗补助6000元。今年,这项制度已扩大到全市的5个县(市)区,财政补贴标准由20元增加到40元,覆盖农业人口412.7万,参加医疗合作人员达315.5万人。夏邑县太平乡的张大爷说:“过去有病不敢去医院,参加医疗合作后,有个头痛发热的,就往医院跑,病好得快,钱也花得少。”
今年7月中旬,当地媒体就财政部门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市财政局局长卢树祥。卢树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思想、理念创新,需要制度、体制保障,同时也需要财政“真金白银”的支持。他坚定不移地承诺:2006年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要更大,措施更要落实到位,要让广大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多。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今年全市支农预算安排1.85亿元,同比增长25.2%。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筹措“十件实事”配套资金。“十件实事”件件涉及“三农”,惠及农民,今年预计用于“十件实事”的支出达12亿多元,其中市级需要配套1亿多元。加强支农资金监管力度。随着财政对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增加,为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加强财政支农资金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将对财政支农资金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账等管理措施,加强支农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积极运用财税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和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缴纳和使用管理。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进一步推进城乡就业制度融合。
“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了,时刻为农民的利益着想,俺就是不出去打工,在家好好种地一样能致富。”虞城县大杨集镇薛楼村农民薛福勤充满信心的这段话,应该是对商丘各级财政不折不扣落实中央惠农政策,让更多百姓分享改革开放甜美果实的最好回答。
加强财政管理,从源头预防、遏制腐败,为社会和谐警钟长鸣。
“加快财政收支管理制度改革,不仅能够保证应收尽收,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能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王保存市长谆谆告诫,语重心长。
在市信访局财务室,财务人员孟丽说:“原来办一笔款,要跑财政局好几个科室,现在办公室轻轻一按鼠标,就可以完成,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今年市财政局把市直国库城域网建设作为深化市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要求在市直预算单位逐步实现国库支付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目前,市直有80个部门的151个预算单位实现了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的信息联通,联网单位占改革单位的57%,用款计划的上报、审批、下达、支付全部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做到了财政性资金用款计划申报的无纸化和支付业务的网络化。联网后,预算单位可以随时查询和掌握指标情况和资金支付信息,授权支付业务就近办理,方便了预算单位用款,实现了财政资源的最佳配置,加强了财政资金流程的监控力度,加快了资金的运转效率。
当好“红管家”,把好“收支关”。商丘市定期召开组织收入联席会议,通报工作开展情况,交换信息,及时解决收入征管中遇到的新问题。强化主体税种、重点税源监控,改进小税种、零星税源征管,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加强对房地产、交通运输、集贸市场等行业的税收征管力度。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建立了非税收入监管系统,加大对土地收入、国有资产收益、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市政设施配套费的征管力度,不断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非税收入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实行了部门预算,建立健全财政供养人员“基础信息库”,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顺利衔接,提高了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准确度。
全市全面推行“乡财县管”,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为控制乡级进人、控制债务、减少支出浪费奠定了制度基础。“金财工程”建设实现了财政广域网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形成了财政改革和信息化建设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以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为切入点,规范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采购范围不断拓宽,采购品目由过去单纯的货物类扩大到目前的工程类和服务类100多个品目,改革范围基本上覆盖到了县(市、区)一级,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年来,全市完成政府采购6.6亿元,年均增长84.3%,共节约资金1.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