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伴着震撼 回味更有感叹 两岸文化人齐赞:美在河南!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7月12日 09:50
用短短的10天时间,去领略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原大地,就像走马观花。7月2日至11日,虽然只有短短的10天去“走马观花”,参加“情系中原——两岸文化联谊行”的150多位台港澳和内地的文化专家、学者们却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他们看郑州商城、游安阳殷墟、观小浪底工程、赏红旗渠胜景、品大宋文化、寻唐风古韵……探寻、感叹、震撼、回味,他们一次次发出:“美在河南!”“山川秀丽、历史厚重。”“我们一定还要再来。”
探寻:我们的根就在河南
7月3日,天空飘洒着细雨。在新郑市黄帝故里,新郑市政府为参加两岸文化联谊行的专家学者们组织了隆重的祭拜黄帝仪式。人们默默地站在巨大的黄帝塑像前,施拜礼、敬献花篮、上香。面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先,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崇敬、庄重。
站在雨中,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告诉记者:“我的祖籍就是河南的,那个地方古称颖川郡(今登封、禹州、许昌一带)。所以我的根就在河南。每当想到我的先祖曾在这片热土上生活过、奋斗过,我就很激动。”联谊行访问团团长李本仁先生说:“在台湾,很多人自称‘河洛郎’。河洛郎是从福建到台湾的,再向上追溯,他们的根其实就在河南。”香港爱乐合唱团音乐总监郑丹自称:“郑州有我的姓、洛阳有我的名。在我心里,河南一直是我在他乡永远的家。今天我终于回家了,我太高兴了。”
感叹: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河南博物院、洛阳天子驾六、殷墟博物苑、龙门石窟,对访问团的两岸专家学者来说,10天来,中原历史文化精华扑面而来,一波未平、一波再起。专家学者们不禁感叹:身为中国人,我们为祖先创造如此辉煌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在殷墟博物苑,三千年前的陶水管、五千年前的玉龙、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牢牢地吸引着大家的眼球。香港中乐艺术团总监阎惠昌说:“等这里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建成后,我还要带着孩子们来看看。让他们从小就了解中国文字的起源,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增加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在开封博物馆,台中县文化局局长陈志声被精美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所吸引,并被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而打动;在河南博物院,许多学者专家一边参观,一边夸赞:“博物馆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象征。气势宏伟、功能齐全的河南博物院足以反映河南文化不但有悠久的历史,更有强劲的发展后劲。”
震撼:红旗渠、小浪底是人间奇观
如果说历史文化让这些文化人赞叹不已,那么河南人民的创业精神更让他们感到震撼。
在红旗渠畔,台湾作家应凤凰小心地踩着堤边的石板,充满诗意地说:“我每走一步,心就加速跳动一次。我感到脚下每一块石板都述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散文家张保玉女士虽然腿受了伤,却忍着疼痛坚持走上了红旗渠。陈映真已是年近七十的老人,在妻子的搀扶下,他走上红旗渠大堤,却仍然遗憾地说:“我对红旗渠仰慕已久,今天终于了却了夙愿。可是我却不能用脚走完这一人间奇迹,真是有愧于红旗渠精神。”
在小浪底水利枢纽,看着这个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工程,台湾艺术大学教授林尚义赞叹道:“工程浩大,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证明了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看到小浪底水利枢纽的环保工作也很周到,台湾新世大学教授庄灵认为,这说明了内地的经济建设正在走上更加科学的发展轨道。
回味:百闻不如一见,我们要再回来
两岸交流,文化先行。经过近半个月的参观、访问、交流,台港澳的文化学者对河南有了更真实的感受、更深入的了解,共同的文化渊源、共同的祖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回顾10天的旅程,台湾沈春池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一口气说了6个没想到:“没想到河南文化底蕴这么深厚,没想到河南的自然风光这么秀美,没想到河南的饮食文化和台湾如此相似,没想到河南与台湾的血脉关系这么紧密,没想到河南的文物资源这么丰富,没想到郑东新区发展如此现代化。此行改变了我们每位同仁对河南的刻板看法,由此可见,这个交流的平台是多么的重要。”著名作家李昂更是快人快语地说道:“河南太好了,我一定要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