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区域经济的种种“关系”
文章来源: 《中国记者》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6年2月27日 13:58
仅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看,区域报道就在不同阶段掀起过报道高潮,如上世纪80年代初针对计划经济弊端引发的“加强横向经济联系”报道,80年代中后期根据国家实施的沿海开放战略等区域战略而引发的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特点的区域报道,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经济一体化”为契机掀起的新一轮区域报道热,这一轮热,持续直今。
显然,区域报道是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升温的体现,也是受众关注视野、活动半径不断扩大而提出的客观要求。
在实践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相较以往,新一轮区域报道在关注内容上到底有没有新意?相较时下各种综合性、经济类媒体上最常见的“地方经济信息”“国家重大工程追踪”“城市诊断”等报道,区域报道的个性究竟如何体现?
《人民日报》华东分社2003年5月创办了以报道长三角区域经济为主要特色的《长三角》双周刊,每期8-12版,到今年4月底已出版47期,在长三角政界、学界及媒体业界,初步树立了品牌。专刊的选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关注与区域有关的内容,即人们通常所认同的典型性区域报道;一类只是发生在该区域内部的一些地方性事件、现象。
笔者以为,两者都属于广义的“区域报道”范畴。当然,如果把区域报道作为一种报道品种加以研究分析的话,可能得把区域报道锁定在“狭义概念”为宜。
在各家媒体纷纷强化区域报道的今天,如何寻找使区域报道脱颖而出、形成特色和竞争力?结合《长三角》专刊的实践体会、得失成败,笔者在此试作分析。
新一轮区域合作的重要课题及特征
有关这一轮区域经济热的本质特征,学术界自有精辟、深刻的论述。笔者想提出的则是另一个新闻学、社会学上的观察视角:即“关系”——新一轮区域合作热,实质上演绎的就是一部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在新形势下的“新关系”。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新关系”呢?
从与全国的“关系”看,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抓手。从80年代初期东部沿海地区“先行一步”,到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及至最近的中部地区崛起,我国用27年时间,通过一个个区域战略的实施、推进,完成了对全部区域的覆盖。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以“五个统筹”来体现科学发展观,其中一个“统筹”就是区域统筹。去年底,国务院又正式启动了“长三角”与“京津冀”的十一五区域规划,使区域规划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区域概念更加凸显。
从与外部的“关系”看,区域整体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该地区(包括该区域内各地)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看,“越界行动”频频出现,部门联动层出不穷,经济活动难分你我。如,南京都市圈就冲破了江苏行政区划,最终形成了包括苏皖两省六地在内的经济圈;一江之隔江阴、靖江,更是跨区划,破天堑,在靖江的土地上办起了“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交通、环保、科技、信息、人才交流、工商打假等的跨地区、跨部门合作明显增多,企业的跨界发展成为趋势,最具代表性的如“浙江经济”向“浙江人经济”发展。
如果我们对“关系”能获得认同的话,是否因此可以认为:区域报道正是以不同地区发展特点或差异、及其相互间关系为主要对象的一种报道种类。
而如果这一概念能成立,这就使它从一般性的地方经济报道中区别开来。同时,还可以作出一个判断:区域合作的先声(也是主体)的内容,与经济领域有关,但是,又不止于经济,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各方面同样也对周边乃至更广大区域产生强烈影响。因此,区域报道也有从单纯关注经济领域向以经济领域为主、拓深其他领域的趋势——这与区域发展进展本身是同步的。
决定区域报道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能否抓住、分析、观察这些“关系”。
围绕“关系”作好区域报道文章
“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由这些“关系”,相应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报道体裁,产生了种种选题。或者说,选题本身就反映出了其间的种种关系。
区域与外部的关系
这可以再分为三种:
1. 区域与“上” “下”间的关系。
区域是置于中央全局战略之下、超越各行政地区利益之上的一个“中间地带”。身为人民日报社的一员,《长三角》专刊在区域报道的立场也应符合中央精神,既不做地方利益代言人,也自觉警惕成为长三角的区域代言人,而是力求在掌握微观的前提下把握大势,胸怀全国大局的情况下认识区域。《长三角》专刊曾刊发大量的评论文章以及学者观点,如《长三角的国家使命》《中部崛起,东部是否会“失血”?》《中国需要怎样的上海》等等。
2. 体现区域运行特征的“圈域特征”。
以一个区域为单元板块,总结、归纳、提升最富该区域共性或个性的特点。这类报道运用最多,也极易识别,因为在报道题目上,经常可见冠以区域的名字。比如广东媒体去年大量的“泛珠三角”的报道,今年两会期间的新华社与东方卫视联手推出的“长三角新跨越”系列报道,都是从这种观察角度出发的。
《长三角》专刊上也推出了大量这类稿件,如《长三角楼市进入拐点了吗》《长三角缺电大调查》《大化工时代,长三角系上“安全带”了吗》等等。
3. 区域间的平行关系。
一方面,区域合作有许多新课题待破解,相互交流、沟通、借鉴的需求较大;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关注视野拓宽、公众对一些公共政策知情权和参与意识的提高,也产生了“看看他地,比比本地”的需求和欲望。《长三角》专刊不仅专门辟有“比较”版面,还针对本区域发展中遇到的焦点、难点,有意识地组织采写其他可比区域的做法。当“泛珠三角”进行得如火如荼时,请一些专家学者及长三角政府官员谈谈《长三角要不要学样去“泛”》,就显得很必要。再如,《粤港VS京港VS沪港:谁在CEPA舞台上更出色?》《东北VS双三角:三大制造业基地形成正面交锋》《上海楼市能避“香港之痛”吗?》等等。
区域内部的城市间关系
同样,它也可以分为三种:
1. 区内各地共同关注、单一省市又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
典型的如环保、流域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等等。这类问题是目前区域合作实践中的难点、热点,往往是“有呼声少行动”,“说得多做得少”,但反过来,它给媒体提供了报道的巨大空间,换言之,这类报道恰恰需要媒体监督、呼吁并推进,从报道效果看,多为深度报道,影响力往往较大。比如,针对太湖治污成效不大的《长三角“心脏之痛”八年未除》、针对交通一体化而发出的《沪苏浙交通谁当重任》等。
2. 区域合作互动的进展。
这类选题较常见。一方面,由于近两年的“区域合作热”,更多体现在政府的高调推动上,合作行动频频,合作成果显著,本身提供了大量的新闻原料;另一方面,跨区域的流动也大大加强,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才一体化开发、跨地区联合打假、搭建信息资源平台等等。同时,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活动半径从一城走向一个区域,区域内各地方资源的差异互补,人们也对异地的相关信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3. 竞争中的利害冲突。
一个项目可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或者是一个地方推出的某一措施对其他地方的影响。如上海推出在郊区打造引资新高地的“173战略”后,邻近的周边省份却有意见,认为这是上海在与周边地区争夺外资;又如,洋山港工程的建设,可能会对长三角港口群、产业布局带来的变化,尤其对宁波北仑港带来不利影响。这一类关系相对来说比较敏感,各地比较忌讳,但是,它却最能典型地反映现有行政区经济下推进区域经济的难题、矛盾,也是区域发展中最应解决、协调的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上述种种“关系”,是区域经济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从这些关系出发,既可以发现许多好选题,也可以使报道的视角独特。
让精彩“关系”跃然纸上
区域报道的竞争与强化,对媒体及其从业者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立场要明
如前所述,区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新地理经济概念,区域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矛盾争议,往往同一个话题,不同媒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因此,区域报道不仅要有全局观、战略观,而且媒体立场一定要明确,否则,就可能出现把握偏差、立场摇摆的现象。
观念要新
要善于传播新观念,提供新思路。比如《长三角》在创刊首期就发表文章,阐述了“长三角”应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而不能画地为牢。又如,当发展区域、打造城市群已成为一种共识时,理性的合作共赢理想与简单的逐利冲动间发生的冲突与矛盾,也在不断地生成和演进。这时候,就需要关注并提醒城市之间的各种新关系。
选题要热
无论是从受众的读报兴趣、区域的实际情况,还是未来的区域走向看,是否敢抓热点,触及焦点,将在媒体区域报道竞争战中居首功。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奠基时,其实隐含于许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是:它会不会对浙江省内的城市格局产生影响,尤其是对杭州的地位发出挑战,但这毕竟是个“不太讨浙江喜欢”的话题,照过去的思路,就正面说说大桥对大家都是有利的,但是,我们直接以《跨海大桥动了谁的奶酪》为题,直面分析杭州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文章见报后,浙江省领导、宁波、杭州官员、网民朋友,都夸奖不已。
写法要活
由于区域经济报道往往关注一些比较“硬”、比较“远”、比较“重”的命题,选题的受众面不广。在这种情况下,重视报道形式与写作技巧,至为关键。
1. 化远为近,贴近生活。
同样一个关于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选题,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请专家来评述,但也可以有另一种做法,如,前一段时间,《剧院魅影》在上海连演百场,观看人次超过17万,人们发现,来看《剧院魅影》的人,除了上海人,还有周边地区乃至海内外的观众,这就引发一种想法: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演艺市场高地”,体现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搭建好这个平台、为周边地区服务?这个想法最后变成了《猜一猜,谁来看剧院魅影?》一组报道,有通讯、调查、记者札记,把很重的上述观点,自然融进了一个社会热点话题。
2. 化硬为软,吸引阅读。
大题材,小视角,是目前比较提倡的写作手法,尤其是通过人物形象、情节推进来化大为小,寓道理于故事,吸引读者观众理解经济范畴的道理,成为一种新的写作手法。
3. 推陈出新,形式新颖。
比如,《长三角》专刊中有一个影响力较大的栏目“双周双洲”,主要选择同一个热点话题,关注区域之间的不同策略,其中又以关注“长三角vs珠三角”量多。该栏目已刊登35期,始终坚持“对话体”的报道方式,对话双方也始终坚持由《人民日报》驻该区域的资深记者来平等对话。按说,对话是一个老文体,但在这里,被赋予了很多新意。其一,改过去常见的与专家对话、与政要访谈的方式,变成记者与记者的平等对话,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人民日报》的地位,在区域问题上的公信力较高,因此由该报对这一领域有研究的资深记者对话,给人一种“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印象。其二,记者在对话中的主动性、灵活性可以发挥极致,既是报道员,报道来自当地最新的进展、情况、舆情反映,同时又是观察者、评论员,大胆褒贬,直抒胸臆。
4. 抓住热点,捉对厮杀。
由于区域内的不同城市或地区之间以及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竞争关系,因而将不同地区的发展,做拟人化的比较,或“捉对厮杀”,或“排名列榜”,迎合了不同地方人们的争强好胜心理,往往会引起极大的关注。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双周双洲》栏目外,发表在《长三角》专刊上的《上海是苏州的后花园?》《江苏沿江战略,搅动沪浙心绪》《台商投资,重苏轻浙》《江阴VS常熟:谁是苏南“领跑者”?》等等,几乎每一个“捉对厮杀”的选题,在一些网站的“城市论坛”上,都会引来热议。
(作者是《人民日报》华东分社《长三角》专刊主编、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