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来源:西海农民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3月14日 10:48
海东地区按照建设“新房舍、新环境、新设施、新农民、新风尚”和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项支柱产业,一条通畅的公路,一套完备的信息网络,一套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过硬的村级班子,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的“五新”、“八个一”思路,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强宣传,打牢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充分利用5000名干部下乡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的有利契机,并通过报纸、广播、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和跟踪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激发乡村组织和广大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通过层层发动,广泛宣传,强力造势,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总体要求、工作内容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地、县有关部门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加强了新农村建设的调研,进一步理清了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发展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优化农牧业结构,力争完成马铃薯、油料种植面积180万亩以上,大力扩大七大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力争达到40.6万亩,同比增加7万亩。争取贴息400万元,贷款1亿元发展牛羊贩运育肥250万头只以上。实施好城镇绿化、通道绿化及四旁植树、农田林网建设。实施好6县89个村投资8070万元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积极做好投资1.65亿元的中德财政扶贫项目,实施好600万元的平安、民和、互助3县4乡900人的小型移民项目,争取投资600万元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藏毯加工项目。力争年内解决6万人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年内新建日光节能温室6000栋,畜用暖棚2000栋,建成沼气池5690座。切实抓好12个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培育12个科技示范乡镇、150个科技示范村。年内培育骨干人才1.5万人次,普及型培训30万人次。年内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45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3.5亿元,劳均收入达30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2元,比上年增长12%。
科学规划,吹响新农村建设的号角。通过广泛调研,在全区6县选定经济基础好,集体经济和农民承受能力较强的城中村和城郊村、搬迁村、旅游村、少小民族村作为先行试点,选定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红卫村等10个示范村。同时,结合区情,借鉴外地经验,完成150个村的规划。广泛征集新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初步从近百套方案中筛选33套新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编纂成“海东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图集,在全区确定的1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各县城进行巡回展览,广泛征求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后供农民建房时参照使用。将在严格规划控制,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配强班子,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在乡镇换届中,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拔一批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优秀领导干部,重点突出选好党政“一把手”。并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和正在开展的“学习党章、寻找差距、增强党性”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调整充实试点村班子,从而配强乡村一级领导班子,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和干劲,同时,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向管理民主方向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齐抓共管,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各部门联系各自的业务和职责,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使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特色经济、科技推广、沼气池建设、道路硬化、信息传送等各方面的项目首先在试点村实施,使试点村村道得到硬化、农田林网得到改造,户户有沼气、太阳灶,家家通符合标准的自来水。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扎实推进“平安海东”建设,确保农村和谐稳定,营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对各试点村的环境卫生整治,争取在年内完成村容村貌整治和新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