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县:民营经济成为主体支撑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9月11日 10:38
东宁县连续三年在全省66县(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稳居前十位。是什么让东宁县如此稳定发展呢?记者就此采访了东宁县委书记陈殿运。
带着省委九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回到东宁的陈殿运说,全会通过的进一步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正是东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路和导向。作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东宁有国家级开发区中俄东波互市贸易区,有国家审核批准、重点扶持的省级东宁经济开发区和境外康吉经济贸易合作区,有成为全国“单打冠军”的黑木耳特色产业,有一批单项业绩发展为全国、全省最大的骨干企业,有打拼意识强烈、对俄关系密切的边贸人,独具发展民营经济的优势和条件。
贯彻省委全会精神,东宁县把口岸型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餐桌上的一道“硬菜”,全力扶持做大。
工贸结合推进贸易、加工“双轮驱动”
一方面利用境外资源,支持贸易企业在县内就地建厂加工。吉信集团与日本名村株式会社合作,兴建年产6万立方米的集成柱生产线,产品全部出口日本,已经成为全省最大的俄木材进口加工复出口企业。另一方面挖掘本地资源,加快地产特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将黑木耳作为全县“一号”富民产业,投资22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全县97%的村生产,年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30%实现加工增值,年向俄日韩等国出口600吨。目前,全县有50余户边贸企业“贸转工”,带动发展民营加工企业200余户。
境内外结合大打创业牌
首先,走出去延伸创业空间。吉信集团与温州制鞋企业合作,在境内创办制鞋厂的基础上,投资1200万美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3条鞋业生产线,使俄罗斯人每年穿2200多万双“东宁鞋”,成功创建了境内生产半成品——低关税出口——境外组装成品销售的跨境加工“吉信模式”。据统计,全县已在俄创办实体24个,总投资7800万美元,涉及鞋类、木材加工、房地产开发等十多个领域;带动县内2万余人赴俄建工厂、搞贸易、出劳务,占总人口10%左右。其次,创办境内外园区扩张创业空间。东宁县境内外园区共完成投资8.3亿元,入驻企业82户,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五大对俄出口加工基地之一。
抓大育小结合培植民营经济
在抓大上,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优先扶持华宇公司参与县内企业优化重组。在育小上,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扶持煤炭企业加快发展,煤炭年产量增至200万吨,企业入库税金达4000万元。通过抓大育小,全县进出口总值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17户,2005年进出口总值实现13.8亿美元。
“我们将吃透省委全会精神,秉承求东宁发展之真,务百姓富裕之实的理念,发挥地域特色优势,明确民营经济主攻方向,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力争在2007年实现经济上再造一个东宁。”谈到东宁县今后的发展时,陈殿运满怀信心。
到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亿元、财政收入7.5亿元、进出口贸易额30亿美元,年均分别递增26%,成为牡丹江乃至全省对俄经贸战略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陈殿运的脑海中,东宁县域经济的发展蓝图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