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部崛起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6年2月21日 09:45
没有中部地区的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地区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就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不能建成和谐社会。 所谓“中原定,天下安”
“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不应盲目进行政策攀比
“中部塌陷”的说法,源自于近年经济指标统计中中部增长较慢的现实。当然,这主要是指一些增长指标,诸如投资增速等。和西部相比,总体实力上还是中部更强一些。
一个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总会有高有低,从数字计算来讲总会有低于平均值以下的地区,而如果仅以此作为需要政策扶持的依据,未免牵强。
我这样讲不是说中部地区不应该得到政策扶持,而是想提供另一个思考角度,即不要因为自己目前在增长方面暂时落后而盲目进行政策攀比,而是要在客观分析自己优劣势和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用好已有政策,积极推动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出台。
林毅夫:中部落后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以后,中部的经济进入增长相对较慢阶段,近些年甚至出现增速落后于西部的状况。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东部良好的制造业发展态势,带动和延续了东部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
二是西部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这些资源中,除少数涉及战略安全的品种外,大部分品种的价格已经放开,政府对这些产品的价格调整比对主要农产品的调整还要快一些,从而使西部发展获益,相反,价格变化较为缓慢的农产品恰恰是中部的主要产品。
李善同:中部的情况确实不同于东、西部
中部的情况确实不同于东、西部。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文条件,中部都优于西部。而所谓的“塌陷”,不过是由于近年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一些国债项目的建设,使得中部在增长速度上落后于西部。如果仅以此为依据,认为中部也应该有区域优先政策,似乎缺乏经济学的理论支撑。
而从中部的现实看,其目前国家针对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适用于支持中部的农业发展;其传统制造业改造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同样可以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事实上,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已经有所考虑,在东北发展上用的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在我的理解中,这一“等”,就包括相关政策在东北取得经验后再用于其他老工业基地。
中部整体的优势在哪里
一、农业基础较好
首先,我认为中部的根本优势还是在农业,中部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这一比较优势,而要使这一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和经济的比较优势,需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住东部产业升级后腾出的巨大农产品市场空间,争取建立统一大市场。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
三是要在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方面下功夫。
中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40%左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中国中部地区的农业问题,不仅是解决中部问题的关键,而且某种程度上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二、有较为集中的工业布局
要发挥中部地区由“三线”建设时期所打下的传统制造业优势,关键是选准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区段,为此需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劳动力价格低廉仍是这一地区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使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对于这一地区的产业选择来说仍很重要;二是在产品选择上,要选择那些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国内又有足够市场需求的产品。
三、能源丰富
中部地区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能源。比如山西的煤炭,此外江西、安徽也有一些,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能源产品价格又已经大多放开的情况下,这一优势将越来越重要。
尽管能源的价格某种程度上还存在政府管制,但随着市场化进程及体制改革的加快,政府对于这类产品的管制将会越来越少,而相应的政策补偿机制和能够良性循环的体制将逐步建立起来。这都将有利于中部的发展。
四、人才优势
中部相对于西部,有比较好的人才和劳动力储备,也有较好的人文环境和教育传统,如何留住人才,发挥其优势,也值得认真研究。
比如在东部劳动力价格普遍上涨的背景下,中部仍具备劳动力价格优势,且劳工素质较高,有些东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会转移到中部来。
把握“崛起”机遇
一是东部的产业转移为中部发展带来机遇。
由于东部发展较快,产业升级日趋明显,东部原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受制于劳动力价格上升、地价上升及环境承载能力限制,开始向外转移,而临近东部省市的中部各省恰巧得地利之便,同时又有产业基础好、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便宜的优势。
二是进一步扩大的区域合作为中部带来发展机遇。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近年来自下而上形成的区域合作,如泛珠三角、长三角等,涉及区域逐步扩大。继去年“珠江经济带”走向“9+2”的“泛珠三角”后,“长三角”也开始提出要不要“泛”的问题,这两个“泛”,不仅将湖南、江西、安徽等省涵括进去,而且大有向整个长江经济带延伸之意。
纳入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合作体系,对于发展相对缓慢的中部来说,无疑意味着更大的市场和更有效的资源整合。
三是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为中部带来发展机遇。
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间基础实施的完善,运输工具的便利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心城市将不断壮大,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其影响将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因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而逐步形成。
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城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主导区域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大城市圈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并将成为最具活力和实力最强的经济体系。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圈等,可以为中部的崛起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