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专辑
文章来源: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3月14日 11:06
编者按:上世纪90年代初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涌现热点:5年前的“西部大开发”,2年前的“振兴东北”,珠三角“扩容”。长三角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圈……随着这些地区的“崛起”和发展,显得有些“冷”的中部地区变成了“锅底”和“凹地”。在追求和谐的发展战略中,加速中部地区的发展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从资金、政策到重大建设布局上,给中部以支持,从而使中部崛起进入实质性阶段。中部如何崛起,如何给予中部支持,成为各方热切关注的焦点。为此,特制作此专刊介绍中部6省及中部崛起的战略,仅供参考。
一、中部六省概况
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包括河南、安徽、山西、湖南、湖北和江西在内的中部6省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偏低。
近几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共同面临着“三农”瓶颈,物流不畅,金融业发展与经济运行不协调,市场整体规模小。效益水平低等众多难题。有人更形象地称之为“中部塌陷”。
从经济总量看,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从地方财政收入看,中部地区财力远不如东部地区。2004年,中部6省地方财政收入为1783.55亿元,占全国内地31个省(区、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的15.3%。2004年,中部6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422元);除江西外,其他5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36元)。自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一直高于中部。
中部各省的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也有共同的特征:农业开发较早。是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这里面既有传统的优良文化但同时也有保守闭塞的部分。
(一)中部崛起面临的主要困难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认为,中部崛起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从资金角度看。没有沿海一样的区位优势,沿海外资比较多,中部就少得多;从国家政策支持说,没有西部和东北的优势。
《国际先驱导报》则认为,中部崛起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三农问题。中部基本都是农业大省。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五省都是产粮大户,肩负着解决全国大部分省区“吃饭”的重任,“三农”问题尤显突出。二是人才的缺乏。虽然中部拥有像武汉大学这样的一流高校,但是人才流失仍很严重。三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东部地区的发展可以先不顾环境,先付出代价,而中部崛起则显然不行了。面对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的大趋势,这个问题确实有难度。另外一方面,东部原来的发展大多靠经营土地来换取,现在土地也必须要控制,对中部来说同样也是个挑战。
从现实来看,中部6省在崛起过程中还将面临同质化竞争的障碍。6省都宣称自己的优势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然而在具体的产业规划上仍有不少相同之处,比如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包括芜湖都把汽车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
(二)中部地区的优势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农业问题,不仅是解决中部问题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中部还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禀赋。建国以来,中部形成了冶金、机械、汽车、轻工、水力发电等基础产业。
区位优势:中部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长江黄金水道、多条铁路干线及国道公路从中部地区穿过。到2002年底,中部6省铁路运营里程、公路里程、高速公路和内河航道,分别占全国的22.8%、24.4%,23%和25%,比中部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均高出一倍多。
资源和产品优势:中部地区的水资源量、水库总库容量、耕地面积、原煤产量、粮食产量、油料产量和棉花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4.5%、32.9%、23.5%、31.9%、30.%、41%和35%,均高于GDP所占的比重。
人力资源:中部地区的科教实力居全国前列,大专院校集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荟萃。另外,“五普”统计。中部地区到外省市暂住人口(主要是务工人员)占全国的43.6%。这部分人长年在外打工或经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又一“人才库”。
生态和文化优势:中部地区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名山大川多,江、河、湖、库星罗棋布,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的积淀。这些,都成为中部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崛起”的基础条件。
工业有一定基础:“三线”建设时期为中部地区所打下的传统制造业优势,有相对集中的工业布局。
(三)如何发挥优势
如何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部要发展,必须要使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和经济的比较优势,需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东部产业升级后腾出的巨大农产品市场空间,争取建立统一大市场: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三是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从传统农业劳动力迈向现代农业生产者。
国家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李善同表示,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如何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开拓市场,成为这一地区优势发挥的关键。
如何发挥传统工业优势
林毅夫:要发挥中部由“三线”建设时期所打下的传统制造业优势,关键是选准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区段,为此需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劳动力价格低廉仍是这一地区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使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对于这一地区的产业选择来说仍很重要;二是在产品选择上,要选择那些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国内又有足够市场需求的产品。
李善同认为,重点在于如何提升产业层级。
如何保持资源优势
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曹鸿鸣认为,中部地区能源和原材料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坚持合理开发、保护资源的原则。坚决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加强对重要矿种、矿产,如煤、石油等的保护管理,严格执行采伐制度和环保监督措施。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立国和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董天锡则强调,中部应发展大流通、大市场的优势。余立国还认为,中部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建立好的市场机制上,未来不能光看资源的多少,而是看聚集资源的能力。
二、中部发展战略及重点
(一)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路
对于中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思路,国家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中部各省都极为关心,且一直在进行探索,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省域增长极战略
这是中部各省正在实践的思路。武汉、郑州、合肥、长沙、南昌、太原等省城,依托长江、京广线和京九线、陇海线等干道,重点培育大武汉、合肥一皖江、昌九走廊、中原、长株潭、晋中都市圈,构建若干个省域增长极。在这个思路主导下,除山西外,各省都提出了大城市圈的发展战略。
反梯度发展战略
认为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撑力,而产业低度化是中部发展滞后于东部的主要原因,中部不能走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之路,而应该以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实现跨越式发展。
培育中部核心增长极战略
主要是以武汉为龙头,或构建武汉—长沙—南昌4小时都市罔,培育中部地区核心竞争力,带动中部地区崛起。
区域分工合作战略
分工是财富的来源,合作的本质是分工的深化,区域合作的核心是分工基础上的功能互补。中部区域产业同构是缺乏分工合作的结果。中部各省首先要明确区域内外分工定位,并加强合作,建立政府高层联席会议、直辖市规划编制、完善效能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产业链、城市群、大物流、大市场四大战略,将地区发展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枢纽。
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湖北省提出,着眼于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等我国中部省份的二次发展,提出中部发展的总体思路。即坚持突出特色、集成资源、整体优化、联动推进原则,围绕“一个城市群、两大经济带、三大平原农业、四大高新产业、五大支柱产业”的总体布局,重点实施产业链战略、城市群战略、物流网战略和大市场等四大战略,最终实现中部区域的创新发展。
一个城市群:以武汉为龙头,以各省省会城市为经济增长极,湘潭、芜湖、宜昌等大城市为经济的次中心,形成“一加八”城市圈。
二大经济带:中部城市沿长江形成横向经济带,贯通中部的京广线形成纵向经济带。其中纵向贯通中部的京广线、京九线,连接中部21个大中城市。横向贯穿中部的长江,分布了中部19个大中城市。
三大平原:江汉平原、黄淮平原、鄱阳湖二大平原
四大高新产业:四大高新产业是以武汉为龙头,长沙、合肥、郑州、南吕等高新开发区为增长极,36个省级高新区为支撑,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四大高科技产业。
五大支柱产业:以汽车为龙头的机电制造业,以钢铁为重点的材料工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轻纺制造业,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电力工业,以金融、房地产、商贸、物流、旅游等为特色的第三产业。
(二)中部6省发展战略及重点
1、湖北: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湖北2004年GDP总值6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财政收入838.2亿元,增长23.7%,为7年来增长最快。全年吸收外商投资23.56亿美元,同比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67.72亿美元,增长32.5%。
发展定位
着力打造武汉经济圈,努力发展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地理位置居中,承东起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
崛起奋斗目标
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使我省的经济发展3年有明显变化、5至7年有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近3年工商税收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至7年后,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中部地区居于领先地位,缩小同东部地区的差距。汽车、冶金、石化。纺织、建材等主要行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的位次前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在达到210公斤的基础上,实现稳步增长,力争达到220亿公斤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特色产业
钢铁:武汉为中国钢铁基地之一。武钢年产钢能力达1000万吨,大冶钢厂是中国著名的特种钢厂,鄂州市钢铁厂为省属最大钢铁企业。
汽车:目前湖北已形成武汉-襄樊-十堰汽车工业走廊,汽车生产已形成重中轻相结合,零部件配套完整的生产系列。十堰市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兴建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所在地,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之一,有“汽车城”之称。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神龙汽车公司上个世纪90年代投产,目前年生产能力为15万辆,二期工程完工后产能将达到30万辆。
纺织:改革开放20年来。湖北纺织工业国有、乡镇、三资、民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东起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武汉市,西到仙桃市、潜江市,沿长江两岸100公里范围内集中了一批名牌服装骨干企业,成为全国中西部最大服装加工集散密集区。2003年,全省纺织行业出口创汇9.22亿美元,居各行业首位。
建材:是平板玻璃、石膏、机制砖瓦等建材产品的发祥地或最早产地之一。到去年底,全省共有建材企业5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847家。其中,华新水泥厂单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葛洲坝水泥厂是全国大坝水泥生产基地,湖北三峡新材公司的玻璃产量和销售收入分别居全国的第七位和第八位。
资源优势
土地:湖北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低平,山地面积占50%,平原占20%,水面面积约占全省的1/10,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全省土地总面积2811l万亩,土地利用状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矿藏: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88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中,磷、金红石、硅灰石、柘榴子石、累托石粘土等探明储量居全国首位。金属矿产中,黑色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锰、铬、钒、钛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主要有铜、铝、锌、铅、镍、钻、钨、铝、汞、金、银等.其中以铜矿资源为主,
水能:省内众多河流源出边缘山地,成向心状,水流急,落差大,可开发的水能装机容量3308万千瓦以上。除长江汉江干流外。全省可供近期开发的小水电藏量达400万千瓦以上。建设中的三峡工程总装机容最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人才和高科技研发能力。
发展重点
湖北省已初步选定机械汽车、船舶、石化、冶金、建材、纺织、轻工、医药、高新技术、能源10个行业的100个项目,在2005年进行重点建设,总投资达885亿元。其中,计划投资192亿元,首先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50个左右的项目。包括:东风本田乘用车扩建一期、东风载重车、中航救生汽车坐椅集成化改造等6个项目:武烟技改、TCL空调、美的空调、黄石珍珠果饮料、华润啤酒扩能等8个项目;武汉光迅光电子器件、武汉邮科院移动通信产品、长飞光纤扩建等6个项目:竹山松树岭水电站、关山垃圾电厂,九宫山风电场一期等5个项目;湖北化肥厂油改煤、沙隆达新品种农药、湖北宜化10万吨聚氯乙烯等项目:孝棉纺锭扩建、仙桃新发1.2万吨无纺布、裕大华装饰面料等。
武汉1+8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九城市,直径为200公里,总面积占全省33%,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73%和74%。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入口、城市、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
武汉城市圈地处华中腹地,纵贯南北,承东启西的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武汉将成为全国第四大铁路枢纽,京广高速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公路骨干网络基本形成,有利于该地区产业聚集,形成若干经济增长带。
2、安徽:经济东向
安徽2004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800亿元,同比增长12.6%左右,自1998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人均生产总值939美元。比上年增加100多美元。
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安徽承东启西作用,主动融入长三角,广泛开展中部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把安徽建成连接东西的纽带和桥梁,“长三角的纵深腹地”。用“经济东向”这个概念。主动承接上海、江苏、浙江乃至山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对安徽的经济辐射。同时为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实现中部崛起的奋斗目标
实施“86l”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加工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化工、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旅游、文化“8”大产业基地:防洪保安、通达、数字安徽、生态安徽、信用安徽、人才“6”大基础工程建设;到2007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
发展战略
打造三个“安徽”,即“生态安徽”、“信用安徽”和“数字安徽”,在中部地区实现“奋力崛起”。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朱先发:关于“生态安徽”,安徽已确定12个综合示范县市,加强了淮河流域、巢湖流域的治理;在建设“信用安徽”方面,已征集7万户企业的信用信息.初步建立了信息查询系统;安徽省的电子政务已投入运行,实现了多部门的上网互联,“数字安徽”正稳步实施。
资源优势
矿产资源:安徽矿产蕴藏丰富,种类繁多,已发现有用矿种138种,探明储量的有70种。其中煤、铁、铜、硫、磷、明矾石、水泥石灰岩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
旅游资源:安徽以其瑰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风景区和皖南古民居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白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九华山、太平湖、琅琊山、齐云山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特色产业
茧丝绸产业:茧丝绸产业是安徽农业产业化十人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安徽桑阔总面积为68万亩,桑蚕茧产量2.45万吨,生丝产量3280吨。丝绸行业总产值15亿元,均居全国同行业第8位:丝织品产量3300万米,居全国第6位。
汽车产业:以奇瑞、江汽、星马和昌河等四大企业为重点,形成了以轿车、商用车、改装车和微型车为主体、零部件配套产业较为发达的汽车产业体系。
原材料产业:通过推进马钢、铜陵有色等企业产权改革和对外合作,加快发展后续深加工产品,到2007年。将使马钢钢材产量进入全国前列,铜陵有色电解铜产量和全省水泥产量保持全国第一。
能源化工产业:安徽矿产资源丰富,淮南煤炭总储黛居全国第二位,淮北矿业集团是全国五大煤炭基地之一。近年通过大力发展煤电、煤化、煤焦、煤电铅等高附加值产业,延长煤的产业链。目标:到2010年,把安徽建成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家电产业:安徽省近年大力推动美菱、荣事达等企业优化整合和扩大对外合作,吸引国内外大型家电企业到安徽建立生产基地;鼓励海尔、美的、日立、西门子、康佳等外来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目标:到2007年,实现全省家电产量2000万台,比2002年扩大1倍以上。
合肥——芜湖为中心的带状都市圈
安徽在地理位置上更倾向于“大长三角城市带”,提出在中部崛起进程中率先突破,该省正全力打造以合肥——芜湖为中心的带状城市圈,使之成为安徽经济腾飞的增长极。
3、河南:中原隆起
在中部6省中,河南人口占27%,2004年生产总值占中部6省的36%,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到881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99亿元,比上年增长31.3%。进出口总额6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2%。
中原崛起目标:
人均GDP要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20年,非农业劳动力要占到60%以上,城市人口占50%以上,使河南真正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发展要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目前河南的经济总量居中西部地区首位,人均GDP在全国却居18位,就必须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要走在全国前列。
特色产业
农业:近年来,河南省以建设全国优质专用小麦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2305万亩,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32%。2003年全省小麦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800万吨。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正在崛起,去年肉类精深加工能力超过230多万吨。全省拥有火腿肠、味精、速冻食品、方便面等30多类优势农副产品,市场占有量均居全国前列。
火电:河南是华中电网重要的火电基地之一,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达2007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
铝工业:河南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建立了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铝工业是冶金行业中的佼佼者。河南长城铝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企业之一。近年来,该省进行了大力度的工业结构调整,新增氧化铝生产能力100多万吨、电解铝能力140万吨、铝加工能力30多万吨。
资源优势
土地、气候:河南平原广袤,地理气候条件适中,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省实有耕地资源1.09亿亩,占全国总量的6.24%,仅次于黑龙江、四川和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河南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境内不仅有绵延高峻的山地,也有坦荡无垠的平原,既有波状起伏的丘陵,也有山丘环抱的盆地。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为河南农林牧和工矿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交通:河南地处中原,全国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动脉在郑州交会,公路网络连接城乡,交通十分便利。境内主要铁路干线有京厂线、陇海线、京九线、焦枝线、新焦新菏线等,公路干线有106、107、3lO等国道。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19公里,居全国第九位,十字形高速公路骨架已初步形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发达。高速公路网架烘托区位优势。今年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2500公里,在建2000多公里,到2007年很可能位居全国第一。
矿藏:河南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全省己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81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铝矿、蓝晶石、铸型用砂岩、天然碱、水泥配料用黏土、珍珠岩、蓝晶铸岩等8种:居前5位的有26种;居前10位的有48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耐火黏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七大非金属矿产”。
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为次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城市为结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中原城市群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872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1%和40.4%,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全省60%的城市分布于此。2001年中原城市群的GDP占全省的46.4%。
中原城市群的目标是,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带领全省向现代化迈进,成为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型经济区。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定位是: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着力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带领全省向现代化迈进,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型经济区。
4、湖南:“一点一线”不均衡发展
湖南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1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O%,为近8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8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O%。
实现在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
把握中部崛起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三化”战略,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实施湘西大开发战略,兴工强农富民,把农业大省建设成经济强省,力争在中部地区平稳快速崛起。
发展战略
实施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主要引导“一点一线”地区优势发展。“一点”即是长沙、株洲、湘潭经济一体化,“一线”是京厂“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线的岳阳、衡阳、郴州。
省长周伯华说,湖南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要抢抓五火方面: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二是振兴湖南“老工业基地”:二是建设成国家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和国内人才的培训基地:四是建设成物流集散中心:五是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同时,湖南要重点经营“一点一线”,其中,点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线是岳阳——长株潭——衡阳——郴州。
资源优势
土地: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2%。其中山地占51.2%,丘陵占15.4%。盆地占13.9%,平原占13.1%,水面占6.4%。形成了湖南“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形成了林业用地、草场分布呈马蹄形,耕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
矿藏:湖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矿种齐全,分布面广。中国已发现的140多个矿种中,湖南就有124种。其中,锑储量为世界之冠;钨、铋、雄黄、莹石居全国第一:铅、锌、汞、石墨、高岭土等居全国第二;锰、锡、铝、锂、钡、铜、金、银等43种矿产储量在全国前五位以内。
水能: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532.45万千瓦,年发电量1342.4亿千瓦时,在全国名列第9位,居南方9省之冠。其中可供开发的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1024处,容量1083.84万千瓦,年发电量488.9亿千瓦时。目前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35%,继续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
科教:科技活动直接产出综合评价居全国第四,占中部首位。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等国家一批重点科研院所在湖南,银河亿次计算机、铁路系统的高速牵引机车、硬质合金新材料、干细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也在湖南。现在在湖南工作的两院院士就有40多位。
特色产业
烟草:湖南最具发展潜质的产业,去年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9.75亿元、利税119.52亿元。其中,“长烟”、“常烟”已成为我国卷烟行业耀眼的“双子星座”。
钢铁:湘钢、涟钢、衡钢3家企业组建的华菱钢铁集团2003年产钢518万吨,销售收入156亿元,利润9.2亿元,综合竞争实力列全国钢铁行业10强。
机电制造:每年创造产值达1000亿元,约占全省GDP的30%。2003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4.3亿美元,其中高科技产品占50%,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有10家。
高新技术产业:以湘计算机、LG曙光、中芯数字、湘邮科技、创智软件为主的一批“科技新秀”,支起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脊梁。
生物医药:千金药业、九芝堂、正清制药、紫光古汉等无疑是湖南在该产业的佼佼者。其中,中成药14大类制剂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分别居全国第15位和第13位,化学药品销售额居全国第8位。
重点发展领域
制造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服务业、农业产业化、高科技产等为优先发展产业。
“长(沙)株(洲)(湘)潭经济圈”
2003年,人口占湖南省13.3%的长株潭三市,GDP达1578.4亿元,占全省的33.2%。
湖南提出“湖南向南”。大有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圈的意图,全力打造的“长株潭一体化”是该省发展水平,最高、投资效益最好的地区,经济总量占湖南省的比重较大,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省。
5、江西: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
江西在中部6省中,GDP总量排在后面,人均GDP第五。2004年GDP实现35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5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0亿元,财政收入350亿,是中国传统的产粮大省,农民超过70%。
实现中部崛起的奋斗目标
第一步,在今后5年,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在中部省份位次前移并力争进入前列;第二步,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和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展定位
做沿海发达地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劳务输出基地,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旅游休闲后花园。
发展战略
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提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即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资金、技术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良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劳动力输出基地及沿海休闲度假的后花园的发展战略,为江西确立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特色产业
飞机制造:江西是我国重要的歼击机、教练机、直升机生产基地之一。
陶瓷:景德镇陶瓷。国之瑰宝。素以“薄如纸、明如镜、自如玉、声如磬”等独有的特色享誉中外。
相机:凤凰系列照相机,为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国产相机,被誉为“民族相机工业的一朵奇葩”。
矿业:贵溪建有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厂,年生产能力20万吨,德兴铜矿是亚洲最大铜矿。
发展重点
2003年,江西明确提出重点把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造业、中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业六大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江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07年,力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超过2300亿元,年均增长26%,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75%左右:占全省生产总值由去年的8.8%提高到15%:形成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核心企业8家以上,其中超200亿元3家:建设发展20个以上重大特色产业基地,其中lO个超过100亿元,着力建设江铃、昌河、江铜、星火有机硅、赣南稀土、新钢、萍钢、萍矿等特色工业小区。
资源优势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量为1416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4120立方米,人均水量为全国的1.6倍。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
矿产资源:江西是我国主要的有色、稀有、稀十矿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矿产资源配套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在探明的89种矿产储量中,居全国前5位的有33种。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铜、钨、钽、铯、铊、钪、金、银、铀、钍、伴生硫、溶剂白云岩等。特别是铜、钨、铀钍、钽铌和稀士被誉为江西省的“五朵金花”。其他还有不少金属、非金属矿产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旅游资源: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以及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已成为来赣客人必游之胜景。
南昌与赣州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
江西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要从中部崛起,并规划了“昌九工业走廊”,提出建成广东的“后花园”,在此基础上,江西省提出打造省内“4小时经济圈”和省(市)际“8小时经济圈”,形成南昌与赣州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以全面拉动江西的全局发展。
6、山西:新能源和工业基地
实现中部崛起的奋斗目标
到2010年,力争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基本得到解决,新体制的基本制度和机制稳固确立,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关系得到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制度化、稳定化、具有可持续性。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为全面建设山西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未来发展方向
山西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是把优势做“优”,打造中国最大动力煤、焦煤生产基地:把特色做“特”,构建中国最大不锈钢和铝镁业生产基地;把产业做大,培育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等;把技术做高、把链条做深,打造“中国鲁尔区”与中国生态工业园。
发展定位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把山西建设成为国家的新型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
特色产业
煤炭工业:山西是全国煤产量最多的一个省,除供应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外,还出口到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同矿务局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生产基地,阳泉矿务局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西山矿务局古交矿区是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平朔煤炭工业公司是全国最火的现代化露天煤矿。
电力工业:山西有力地支援着京、津、唐、内蒙等地的用电,北京1/4的用电量靠山西供给。
焦化工业:作为煤炭的下游产业,山西焦化工业也得到长足发展。2003年。全省焦炭总产量已超过了7000万吨,l与全国焦炭产量的40%以上。全省已建成和在建的焦油加工规模达到每年150万吨以上。
冶金工业:山西拥有各类工矿企事业单位800多家,拥有固定资产43.3亿元,钢铁、铝材、焦炭、铁合金、铜均是重点生产项目。其中,太原钢铁(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特种钢生产基地,山西铝厂是全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基地,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是全国特大型铜矿之一。
机械工业:以重型机械、矿山机器为主。具有良好的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较强的设计、制造和配套能力,主要骨干企业有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原矿山机器厂、山西机器厂、大众机械厂等。
化学工业:以煤化工为主,生产的化工原料产品达60多种。芒硝、硫磺粉均占全国产量的50%,硫化碱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山西化肥厂是亚洲最大的以煤为原料的现代化的复合肥料生产基地。运城南风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无机盐生产基地和洗涤生产基地。
资源优势
矿产资源:山西矿产资源分布广、种类多、储量丰富。其中煤、铝土、耐火粘土、铁矾土、珍珠岩、镓、铂的储量居全国各省(区)同种矿藏储量的首位。其中,煤炭地质储量达8700亿吨,已探明储量为2700亿吨,占全国煤炭探明储量的30%,是中国煤炭储量最大的省份之一,故有“煤乡”之称。金红石(含钛矿)、镁盐、芒硝的储量居第二位。还有钾长石、钛铁、石灰石等也居全国各省(区)的前列。
旅游资源:山西的旅游资源丰富。如佛教圣地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云冈石窟、北岳恒山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此外,悬空寺、应县术塔、晋祠、宁武天池、洪洞大槐树、乔家大院等都吸引着省内外的旅游者。
发展重点
2005年山西将重点发展七大产业。
能源产业:重点围绕晋东、晋北、晋中二大煤炭基地的建设,抓好焦煤、同煤等煤矿集团旗舰企业,切实提高煤炭产业生产焦中度和资源综合回收率,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重视醇醚燃料、煤制油等煤基清洁能源的研究开发;尽快完成焦炭产业的整顿和改造;着力发展大型坑口电站,保证在建的770万千瓦机组及早投产。
金属材料及制品工业:重锈钢制品加工及铝材加工,使山西尽快成为全国重要的金属材料和点加快太钢150万吨不锈钢项目和铝镁合金项目等建设,抓好煤电铝联产、不制品生产基地。
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重型汽车及零部件、重型机械、纺织机械等,加快提升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化学和医药产业:坚持循环经济和多联产的方向,加快发展高浓度化肥、乙炔化工等,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加工基地,重点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积极发展化学原料药和非专利药,加快新药研究开发。
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纤维材料和高端磁性材料等,大力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旅游文化和服务产业: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以市场化手段促进旅游业的资源整合、产业化开发和市场营销。推进旅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住国家支持红色旅游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红色旅游。
农畜产业加工业。
三、中部崛起的政策诉求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的李剑阁认为:“中央区别对待的政策会越来越少,不可能照搬长三角、珠三角、西部、东北的模式,中部必须走自己的模式。中部集中了全国农民总数的近1/3。各省发展研究应该更多地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字方面,研究中央向地方区域政策倾斜的空间有多大,中央政府在区域政策中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中央可以出台的可能是对农业、扶贫、教育的扶植政策,一些制造业、矿业、旅游业、农村公路、水利设施的产业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中部6省发展研究中心组成的课题组已完成《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政策研究》初稿。在这个初案基础上,中部6省的43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在今年“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将促进中部崛起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并提出8项政策诉求。课题组将在6月份完成中部崛起推进的具体目标、思路和政策则并将上报国务院。此外,致公党、民盟、民革及一些经济学家、政府要员也都提出了“中部崛起”的一些政策思路。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主要几个方面。
(一)纳入“十一五”规划
中部发展需要中央制定一个整体框架,根据各省不同的条件和特色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将中部崛起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几乎成了各个层面的共识。
民革中央甚至建议中部大三角经济圈应作为我国第四个快速发展的重点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二)成立中部办
中编办已明确表示,将尽快研究有关政策和方案,结合行政管理规定,对设立中部办进行论证。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主席范钦臣: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一战略决策变成现实,应尽快成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只有明确战略决策执行主体,成立强有力、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形成领导有力、上下通畅、左右协调、衔接有序的工作机制,才能保证国家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主席胡彪建议,国务院成立协调小组,并且组建专门的办公室,来具体牵头操作这件事。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部崛起”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牵头制定扶持中部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宏观政策,编制区域发展规划,确保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三)加大财税支持
完善中部地区的财税体制,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比如:降低所得税税率,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外资企业实行如同东部、西部和东北的15%企业所得税税率;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在收入增量分配中,提高地方分成系数,或采取增量固定比例分成办法;增加对中部地区科教文卫等公共产品的供给等。
湖南省政协主席胡彪:增加对中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向中部地区倾斜等。
(四)推动产业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希望得到国家支持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产业;中部老工业基地同等享受东北的优惠政策;加大中部传统产业的支持力度和技术改造:加快建设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基地;支持中部地区建设核电站。
湖南省政协主席胡彪:工业化援助政策。参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作法,对中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等予以重点扶持。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经济布局方面,要把有一些产业放到中部地区去。比如说能源、原材料产业、金融业、商贸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建议要把中部地区作为一个重心来安排。
(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加强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国家涉农专项资金要向中部农村电网改造、县乡公路、水源工程体系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适当倾斜:完善中部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中部建设各种类型的粮食批发市场等。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中部地区是我们国家主要的产粮区之一,也是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现在要解决这一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发展问题,解决广大农民的富裕问题,仅仅靠粮食生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国家要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投入,使这块地区尽快地富起来,要有一些优惠的政策来扶持。
(六)加大金融支持
中部希望增加对该地区的直贷资金额度,扩大各商业银行在中部地区的自主贷款规模;成立中部地区开发银行:建立中部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在中部进行试点,逐步建立符合中部实际情况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
(七)加大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投入
胡彪委员认为,应加大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一是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要优先在中部安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二是要进一步增加对中部江河湖泊治理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三是建立国家农业补贴机制。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加大投入力度等。四是增加对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形成通江达海的发达交通网络。五是国家各类科技经费向中部倾斜,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有特色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六是增加对中部地区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七是加大对中部地区扶贫的支持,减免中部地区公益性国债项目和贫困地区国债项目的转贷资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