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郑州构筑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战略研究
文章来源: 添加人:xj 添加时间:2006年2月22日 10:39
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建设大郑州,把郑州建设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的龙头”。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结合郑州市实际,如何做大做强郑州,构筑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做了粗线条分析研究,为即将启动的“十一五”规划做些前期准备工作。
一、郑州市基本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是河南省省会。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47.7平方公里。2002年末总人口687.7万人,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220.9万人。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使郑州成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商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和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中心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28.3亿元,比1978年增长16.3倍,年均增长11.6%,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千亿大关。在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的同时,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20.2:63.3:16.5,变为5.0:48.9:46.1,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了29.6个百分点,结构大大升级,日趋合理。二是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近年来,我市工业不论在规模速度,还是在结构效益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工业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一些传统优势产品如磨料磨具、电缆、纱布、卷烟在全国具有较大的知名度,一批骨干企业如宇通客车、郑州日产、三全、思念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汽车、铝、食品、纺织为支柱产业,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生产体系。2002年全市共拥有工业企业5万多户,完成工业增加值378.6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步伐,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提高。“九五”以来,先后建成“四桥一路”、环城快速路、西南绕城高速、路灯改造、污水处理厂、夜景照明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城市居民自来水普及率、天然气气化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88%和54%,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在加快旧城改造的同时,大力开发建设郑东新区。目前,45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已经开始实施,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四是商业繁荣兴旺,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郑州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以及银基、陈寨等一批全国性、地区性大型批发市场,成为辐射全国的商品集散地。高、中、低三级商业群相配套的零售商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北京华联、国美电器、普尔马斯特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业巨头纷纷抢滩郑州。2002年,全市共有批零贸易餐饮业网点12.4万个,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0.9亿元,是1978年的49.5倍。许多有强吸引力的全国性、区域性商品展销定货会,如郑交会、全国糖烟酒会、东西部洽谈会等在郑举办,郑州已显现出现代化商贸城市的雏形。五是外经外贸外资快速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郑州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对外经济贸易有了巨大的发展。截止到2002年底,全市累计批准成立外商投资公司2351家,总投资额5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2002年直接进出口总额10.4亿美元,增长4.5%。其中直接出口总额6.9亿美元,增长4.2%;全市出口商品29大类153个品种,出口商品远销38个国家和地区。六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作为河南省会,郑州是全省科较、文化中心,2002年,拥有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9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6万人。共有普通高校32所,在校学生21.4万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72元和3377元,分别是1978年的23.2和28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郑州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首位度不高,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5%;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条短,关联度小,集约化程度低;外向型经济薄弱,与内陆开放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较大;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
二、建设大郑州的提出和内涵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国各大城市纷纷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新一轮的发展周期已经到来。面临东部沿海产业升级,增创新优势,内地怎么办?西部大开发,加大招商引资步伐,中部怎么办?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万帆竞发,不进则退。面对形势,我们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在现有的发展定势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必须跳出郑州看郑州。
从国际上看,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五大湖沿岸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等世界上知名的城市群,不仅成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而且其辐射力和影响力早已超出了国界。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使中心城市成为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知识创新基地,广泛地吸引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从而有力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
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经济圈。它们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东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2000年,三个经济圈内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4倍、1.5倍。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来说,虽然我省经济总量在中部地区居首位,但目前仍一个农业、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省份,人均GDP低,经济相对落后,而近两年,在中西部地区,长株潭、成渝、武汉、关中等一批城市群正在崛起。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按照增长极理论,如果我省没有较大规模和较具竞争力的城市群经济区崛起,我们不仅难以吸引外部的各种要素向我省汇集,省内现有的各种资源将会加快流向周围的“经济增长极”。如此,我省在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上将处于弱势地位,有可能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凹地”。因此,做大做强郑州,构筑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同时,就郑州自身而言,与全国同等城市相比,经济总量小,在全省首位度不高,对全省经济的服务带动作用受到严重制约。2002年郑州市GDP在全国265个地级市中居第29位,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排20位,在省会城市(26个,不含拉萨)中排12位,而首位度排22位。提高首位度,发展大郑州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加快郑州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实现腾飞,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到发达地区考察调研,积极吸取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经过同专家认真论证、研讨,提出建设大郑州,发展大郑州的战略决策。今年6月,省委书记李克强再次来到郑州,强调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重要作用,提出郑州应该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现代农业示范带,郑州占全省GDP要达到1/3—1/4,成为全省经济的核心增长极。7月,河南省中共七届五次全会通过《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大郑州,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的龙头”。目前,发展大郑州、建设大郑州已经成为全省、全市人民的共识。
所谓“大郑州”,具有丰富的内涵,从经济总量上说,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三番,达到66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4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备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体系;从城市规模上说,全市城镇化水平要达到70%以上,市区人口达到500万左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成为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学,环境优雅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从城市定位上说,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商贸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核心增长极;从产业的支撑上说,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创新发展思路,构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时,大郑州的内涵还要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建设大郑州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既要全面推进,更要重点突破;既是行政区划,更是经济区域;既要重视大城市建设,也重视中小城市建设;既强调物质财富,也强调人文精神;既要强调GDP增长,也要强调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既讲究速度,更追求效益;既讲究规模,更追求质量;既讲究数量,更追求结构;既是一座消费型城市,也是一座生产型城市;既抓经济建设,又抓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
三、建设大郑州的基本途径和重点
建设大郑州的基本途径是: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市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保护改造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郑东新区,抓好中小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发展。
建设大郑州的步骤是:第一步: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0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第二步: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2006—2012年均递增1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00美元左右。第三步:到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600亿元以上,2013—2020年均递增1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以上。
在发展重点上,倾全力打造产业支撑体系、城市功能体系和社会发展体系。
(一)产业支撑体系
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汽车工业:改造提升现有汽车生产企业,以发展公路客车、运动休闲车、特种专用车等产品为重点,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类别。加快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建设,加大技术引进、合资合作力度,提高汽车工业零部件配套能力和国产化水平。铝工业:积极推进煤电铝一体化,拉长产业链条,优先发展氧化铝,适度发展电解铝,加快发展铝深加工产品,实现铝工业由初级产品到终端产品的跨越。食品工业:把握城市食品多样化,农村食品商品化,家庭饮食社会化,食物结构营养化的趋势,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存量资产和河南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面粉加工、速冻食品、方便食品、乳制品、啤酒饮料、烟草等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提高产业竞争力,建成国内重要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工业:加快电力发展,重点建设60万千瓦以上超临界火电机组。抓好登封、新密、巩义以及郑东新区电厂建设。
二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和人才聚集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在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企业孵化中的先导作用,加快产、学、研一体化,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制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使之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三是加快商贸城建设,构建现代服务业中心。以提高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增强辐射,扩大就业为目标,壮大提高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新兴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与为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密切结合的发展格局,形成与建设大郑州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会展、旅游、房地产、中介服务、金融等服务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物流中心、会展中心、金融中心和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旅游名城。
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成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产业布局上,在环城600平方公里第一圈层内重点发展安全无公害蔬菜、绿色奶业、优质水果、花卉苗木、种子种苗、生态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在以六县(市)为主的第二圈层,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重点扶持规模养殖、特色养殖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在发展重点上,我们准备建立起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等三个示范基地,形成农业研发推广、农产品集散交易、农业信息服务等三个中心。
五是培育一批集团企业。依托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推进股权转让、兼并、收购、借壳上市等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抓好产品经营和市场营销,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200亿元、超百亿元的和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
六是推进园区经济发展,形成“一带三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发挥市区和巩义、荥阳、上街产业密集优势,打造郑洛先进制造业走廊。加快“三区”建设,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外向型经济基地和品牌集聚基地,把出口加工区建成全省重要的出口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调整现有县级工业小区和乡镇工业园区布局,完善功能,引导工业项目向重点工业园区集中,突出抓好铝业、阀门、耐火材料、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一批特色园区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二)城市功能体系
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和人口分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大力推进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逐步把郑州建设成为承接东西、沟通南北、辐射周边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是加快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力度。郑东新区建设要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组织实施,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铸精品。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使其成为集金融、商务、办公、住宅、旅游、娱乐、服务、信息和研究功能为一体,具有“24小时城市”功能的不夜城,成为中原地区与世界对接的商贸金融中心。
二是加大老城保护改造力度。重点建设和完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系统、连续性绿地及水系的开敞系统、商业服务特色分区系统、城市标志及雕塑系统、夜景照明系统,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文化品位,实现老城与新区、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三是加快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步伐。按照建设大郑州的要求,逐步把五市一县建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产业协调、特色各异、充满活力、优势互补、相互推动的卫星城市群。把巩义市建设成为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新密、新郑、荥阳市城区人口达到40万以上,中牟县、登封市城区人口达到20万以上。抢抓机遇,加快撤市(县)建区工作步伐。同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托产业、形成特色”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辐射力强的新型小城镇。
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中原城市群。在交通建设方面,巩固提高现有区位优势,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构建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轻轨、航空在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社会发展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实施科教行郑,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创建现代化文化名城。弘扬中原文化优良传统,精心打造省会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加快卫生事业改革步伐,加大对疾病控制机构的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四、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中的功能作用
建设大郑州,对于发展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对于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心城市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快要素聚集。建设大郑州,能够利用中心城市科技、资本和技术优势,发展较高层次产业,吸引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使郑州成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长极。二是促进产业融合。通过要素的整合,有利于在城市群内部形成以郑州为龙头,协调有序、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减少产业雷同,避免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三是增强辐射带动力。随着郑州城市群规模的扩大,产业的升级,效益的提高,技术进步的加快,创新能力的增强,必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四是提高整体竞争力。随着郑州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带动中原城市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各城市之间形成合力,增强整个中原城市群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五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个农业、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省份,大力发展中心城市可以把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走向城市,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还可以输送高级形态的发展要素,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注入动力,使 “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