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要走强化中心与对接沿海并重发展的道路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6月27日 10:27
依托沿海城市为龙头,随着腹地往中部等纵深方向不断深入,一方面产业转移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将逐渐加大腹地与核心的联系成本,增加腹地制造业发展的物流运输成本。而中部地区若崛起一个大型增长极,中部大部分地区受它的吸引,凭借中部丰富的资源、原材料、能源、人力资源以及相对较短的交通运输距离等多种组合优势,中部地区发展制造业的成本将随之减少,我国发展制造业的成本也将减少。
2005年国家正式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随着国家的关注,人们对中部地区的研究也随之深入,但对中部地区空间发展上的战略问题直到如今大家还争论不休,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以及开放型经济引领中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区各省加快了空间发展战略的大调整,向沿海地区对接的战略逐渐被各省相继提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中部地区是一个怎样的区域以及中部应该走怎样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是强化中心,还是对接沿海等问题,一直困惑着大家。在此,我作一些试探性的回答。
一、中部地区不能仅仅强调对接沿海发展
近年来,中部各省相继提出对接沿海的空间发展战略,如湖南省提出要向珠三角靠拢,江西省要对接长珠闽,安徽省提出东向发展战略,河南、山西省也要向环渤海地带靠拢。当然,中部各省对接沿海战略的提出是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并且经济联系呈现一定的“沿海指向性”有关,是有利于中部地区发展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部地区空间发展不能仅仅强调对接沿海,这基于以下理由。
仅仅强调对接沿海战略,将使中部地区失去区域特色。中部地区各省均提出对接沿海战略,这将使中部地区难以“抱团发展”,一定程度上促使中部地区失去区域特色,无法形成区域合力,加大建立次级增长中心和增长极的难度,也将加剧区域内部的无序竞争,抵消各自的努力程度。
仅仅强调对接沿海战略,产业分工上将处于不利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东部沿海区域优先得到了发展,东部沿海与中部的经济发展差异日益加大,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大量涌向东部,使资本——技术要素原较丰裕的东部沿海形成了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制造中心和现代化服务中心地区,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与此同时,传统上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比较优越的中部地区形成了从以资源原材料型产业为中心的工业结构,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这样,在产业联系上来看,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事实上形成了核心——边缘结构。而中部地区如果仅仅提出融入沿海战略,在近期来看,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看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将固守原有的产业分工,中部地区将进一步强化为东部沿海的边缘地带。即安徽成为沪苏浙的边缘区,湖南、山西则分别为广东、环渤海的边缘区,江西则成为沪苏浙、广东的边缘地带。在核心边缘结构中,处于边缘地带的中部,在与沿海地区的产业分工上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仅仅强调对接沿海战略,中部地区将难以崛起。中部各省对接沿海战略的提出,是基于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原因而提出来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下几点。第一,中部地区在对接战略中能获利多大,取决于东部在将来一二十年内能否形成大规模的产业转移?首先,从我国在全球的产业分工来看,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是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关键,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这种分工模式很难在近一二十年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形下,东部在其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也只能在局部地区或局部产业完成,在一二十年内许多地方的主导产业还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导致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其次,东部地区还存在大面积的欠发达地区,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产业转移将优先考虑到这些地区,中部地区在某些情况下只能真正转移到东部欠发达地区不能容纳的产业。最后,从东部近20多年所走过道路来看,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的产业升级,在难以得到高附加值的产业的情况下,东部只好固守原有的产业;另一方面,企业沉淀成本的存在也导致企业不会轻易迁移。第二,即使东部存在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中部地区也面临东亚、南亚国家的竞争。近年来,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等国家加快了改革开放的力度,由于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原因,不少外资企业加快了向这些企业的转移,真正能转移到我国中部的企业要拭目以待。第三,即使东部产业转移出来了不少企业,也大多为占地多、污染大、附加值低的产业,这将使中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反过来影响处于下游的东部环境(特别是水环境),同时中部所得也不多。
二、中部崛起要走强化中心与对接沿海并重发展的道路
当然,中部各省对接沿海战略的提出,也与我国经济发展内需发展不足以及中部各省国家意义的超大型城市发展不足有关,从现阶段来看,是一个较为正确的发展战略。但从长期来看,中部地区不仅要提对接沿海,而且也要提强化中心,不过这个中心不是针对整个中部地区,而是对中部的相当大部分地区而言。
从全国空间高效组织来看,中部地区应该崛起到两个国家意义上的大型增长极。如果中部仅仅强调对接沿海战略,而忽视了内部经济高地的“打造”,中部也就难以真正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从全国来看,我国三大经济圈都集中在东部,仅占全国3%的国土面积、13%的人口和30%的GDP,与日本1985年三大都市圈占了全国31.7%的国土面积、63.3%的人口和68.5%的GDP相比,显然我国都市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发展不足。中部地区占了全国1/10的国土面积和1/3的人口,理应崛起到两个这样的大型增长极。况且从美日的经验来看,都市圈的直径一般在200-300公里左右,经济空间组织才最为有效,如果我国沿海三大都市圈不断地向内地延伸,这只是做大这三大都市圈的总量,但从全国的经济空间组织和全国经济发展来看,却不是最理想的。
中部地区强化中心有利于降低我国发展制造业的成本。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总是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下而得到促进的。而中心城市以其显著的区域或国际经济职能带动了整个区域对更大范围区域的经济的深度参与,从而把整个区域纳入到更大范围的区域的产业分工链条之中。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不强、吸引力不高、外向度弱等问题,促使中部不少地区经济联系主导方向确定在东南沿海,实施对接沿海或融合沿海战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依托沿海城市为龙头,随着腹地往中部等纵深方向不断深入,一方面产业转移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将逐渐加大腹地与核心的联系成本,增加腹地制造业发展的物流运输成本。而中部地区若崛起一个大型增长极,中部大部分地区受它的吸引,凭借中部丰富的资源、原材料、能源、人力资源以及相对较短的交通运输距离等多种组合优势,中部地区发展制造业的成本将随之减少,我国发展制造业的成本也将减少。况且我国的制造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很薄,任何环节成本减少一小步,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就将迈进一大步。
中部地区强化中心有利于适应我国扩大内需的需要。中部各省对接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大背景下的选择。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长期的任务。随着内需的扩大,我国工业产品市场将越来越多地被占我国人口64%的我国东部地区以外地区所占有,而中部地区如加快大型增长极的发展,形成工业产品的大型集聚地,将越来越利于我国工业产品就近市场。况且中部地区还具有占全国1/3的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
中部地区也有条件形成国家意义上的大型增长极。中部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郑州周边和武汉周边已经形成了大型城市群发展的雏形,如2004年中原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分别达到3300万人和3500亿元,人口密度和人均GDP也分别达到长三角的83%和40%。况且中部地区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基础好、人口众多,这些条件如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一定能形成国家意义上的大型增长极。
当然,中部地区的确还有一些地区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的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因此,中部地区一方面要强化中心,培育大型增长极;另一方面还要走对接沿海、融入沿海的道路。
三、如何走强化中心与对接沿海并重发展的道路
(一)要对中部地区空间联系全面分析,合理确定各地经济联系主导方向
如前所述,中部地区确有一些地区的经济联系的主导方向是我国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都市圈,但还存在相当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联系主导方向可能并不在沿海地区,或者说即使以前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主导方向是沿海地区,但随着内陆城市吸引力的增强、内需市场的扩大以及沿海城市吸引力的距离递减效应,并不意味着以后的经济联系的主导方向也还是沿海地区,即使是也可能是不经济和不合理的。因此有必要对中部地区空间联系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未来15-20年内各地经济联系的主导方向,依据经济联系的主导方向为基础来确定各地的空间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明确哪些地区经济联系的主导方向是在沿海地区,哪些地区必须依托培育经济增长中心来带动,这样才能走上强化中心与对接沿海并重发展的道路。
(二)制造业要有大发展
中部地区要崛起,就必须进一步强化产业基础,制造业也就需要有大发展。实现中部地区的真正崛起不能局限于与沿海地区实现产业分工,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来的优势产业,要加快制造业的发展。如果根据国际统计方法,将采掘业列入第一产业来计算,实际中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特别是随着中部矿产资源的逐渐耗竭,如果形不成大规模制造业群,那么中部的崛起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要注重大型经济增长极的培育
从中部地区发展过程来看,中部以前的确也重视经济增长中心的培育,但由于中部地区空间发展阶段还处于空间极化发展阶段的前期,大部分城镇或处于独立膨胀阶段,或处于城镇空间定向蔓延阶段,空间极化速度极为缓慢,大型经济增长中心或增长极也没有完全形成。而现阶段,随着中部地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中部相当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已处于城镇间向心发展阶段,形成了多个城镇之间向心发展的机制,空间极化速度在加快,在这个时期,如果注重大型经济增长极的培育,效果要比以前更明显。况且,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国家加快了对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特别是在高速公路的布局规划中,注重了中部地区交通骨干网络的完善和连通,大大提高了中部地区省内外的连通性与路网密度。随着次级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在沿线高速公路的城市的吸附作用下,某些地方经济由于交通或资源的优势被“激活”,这将促进沿线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也为中部地区大型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