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中原:中部崛起的理论解读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7月24日 09:04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统筹区域发展,2005年初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并勾画了壮美蓝图,“中部崛起”这一湖北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并代表中部地区共同呼声的发展战略,终成国策。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在借鉴国外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初步建立起中国区域发展理论并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其中关于中部地区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理论基础即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发展极理论和“牛肚子”理论(又称“中部崛起”理论)。“‘牛肚子’理论”由经济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培刚先生提出,随着时间推移和人们认识深化,这一理论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认同。舒炼的新著《“牛肚子”论——中部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对“牛肚子”进行了系统解剖:“牛肚子”——中部地区是撬动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点。中部地区作为中国区域的中轴和联系东、西、南、北的结合点,是中国整体状况的一个缩影,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很多根源和内在机理,在这里都能找到典型的案例和佐证。在我国各重要经济区域大开发的宏观形势下,作为桥梁和纽带的中部地区不崛起,则万事难以长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形成东、中、西内在协调的均衡点,这个点就是中部地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第四板块,它是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舒炼的“牛肚子”即“中部地区”概念既形象生动又具有学术确定性,有着深刻而明确的学理基础。他从“经济区”概念入手,基于区域经济特别是流域经济理论对“中部地区”进行了界定:以武汉为中心,以32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来反映大市场吸纳与扩散的辐射功能,以长江中游腹地幅员来刻画长江流域经济的特征。全书围绕中部地区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内外部经济联系、功能与作用等重大问题,以比较视角为切入点,集中进行了中国区域比较(武汉经济区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的比较);泛地城市比较即长江中游武汉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武汉市与国内外同类城市的比较。作者确认,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符合经济增长中心转移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其重要性,从国家的既定方针看,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地”;从流域经济角度看,它是中国经济发展“H”形战略的“脊梁”;从区位优势看,它是连接东、西、南、北的“咽喉”;从城市角度看,它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源”。其可行性,一是有得“中”独享的区位优势,二是有得“土”独厚的资源优势,三是有得“才”独优的创新优势,四是有举足轻重的产业规模,五是有已见雏形的开放格局,六是有分合有序的经济协作。其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东、中、西部的差距正在扩大,中部地区不加快发展,不仅自身难办,还会拖东、西部发展的后腿。
书中认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可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中借鉴经验:一是大规模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三是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实现对外开放多元化;四是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摆脱旧的传统计划体制束缚。加快发展中部地区必须奏响工业化主旋律。
加快发展中部地区必须有核心城市来带动。武汉拥江而兴,地处华中,承东启西、呼应南北,它以发展战略上的重要性与独特的魅力,新时代赋予它新的角色和任务,活跃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