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上半年经济发展:稳健运行喜中有忧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7月27日 10:04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也为全省人民所共同关注。省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给出了一份最好答案: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9%,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幅,延续近几年快速增长势头,继续在高位平台平稳健康运行。
增速11.9%来之不易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我省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城乡统筹、中心城市带动以及东向发展战略等,才能有效推动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而上半年快速健康平稳的经济形势,正是各地贯彻这一系列发展战略取得的重大成就。
工业强省战略效应凸显。今年以来,我省强力推动工业强省战略,坚持把工业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抓住深化改革、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规模扩张和产业集群五个关键环节,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继续攀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07.1亿元,同比增长17.7%。马钢、铜陵有色、奇瑞汽车等企业克服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市场不利等因素,抢抓发展机遇,企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城乡统筹战略扎实推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喜人局面。各地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5号文件精神,以农民增收为第一指标,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农村经济运行呈现良好态势。特别是小麦高产攻关活动首战告捷,在此带动下夏粮总产创历史新高,夏粮总产达100亿公斤。良好的农业生产形势,为全省经济平稳运行奠定稳固基础。
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成果丰硕。促进中心城市经济的繁荣,并在产业集群基础上形成有较强牵引力的城市带,是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上半年,合肥和马芜铜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发展正在提速,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加大。马芜铜宜仍保持快速发展,沿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的建设积极推进。皖北地区总体上发展加快,前5个月有3个市工业增速超过20%%。尤为可喜的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61个县中有47个县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东向发展战略方兴未艾。去年以来,我省提出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今年上半年已显现巨大成效。1月到6月,全省利用省外资金588.9亿元,增长56.2%,其中来自浙江的资金达104亿元。在国际和沿海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各地抢抓机遇,努力促进引资项目开工建设。前6个月新开工项目6837个,同比增长41.9%,成为上半年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双减缓”显现深层次矛盾
然而,在上半年经济稳健运行背后也喜中有忧,主要是指多数经济指标增长较快,但有的指标增幅下滑,暴露出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工业速度和效益增幅“双减缓”,严重制约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
部分指标增势减缓,横向比较不容乐观。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幅回落4.5个百分点,为近4年同期最低水平;财政收入增幅回落5.9个百分点;出口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上半年我省工业增幅与全国持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居全国第22位,后退3位。与中部六省相比,上半年,工业、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低于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均居中部第5位,其中工业后退2位;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与湖北并列第5位;出口增幅低于江西和河南,居第3位。
工业速度有所放缓,盈利水平仍待提高。近年来,我省工业生产持续在较高增长平台上运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但今年以来,受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及需求约束等因素影响,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临一定压力,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地区看,17个市中有10个市工业速度同比减缓。从行业看,37个工业行业中有18个行业速度同比减缓,部分支柱行业生产低迷。虽然汽车、有色等行业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但难以弥补钢铁、煤炭、电力、家电等行业增幅回落留下的缺口。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2.5亿元,同比增长5.9%,扭转了前5个月持续下滑局面,但增幅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亏损企业亏损额24.8亿元,增长35%,增幅高于全国6.9个百分点。利润下滑主要集中在部分行业和个别大型企业,37个工业行业中有8个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减少。
据分析,当前工业速度和效益增幅减缓的原因,从直接因素看,主要是受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约束增强和机制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从深层因素看,则反映出我省工业传统行业比重偏大、利润增长点较为单一以及粗放经营、抗风险能力不强,这是我省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中的深层次矛盾。因此,要保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尽快在调整工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取得突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半年经济发展形势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抓经济、促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举措是有效的。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头脑,看到问题和矛盾,找准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喜不盲目、忧不悲观,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崛起的姿态,千方百计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未来五年安徽奋力崛起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