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明确提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定位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规划确定,实验区是郑汴一体化区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郑州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和周边产业园区。规划期为2013-2025年。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601988,股吧)河南省分行与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为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金融综合服务、融资服务以及财务顾问服务等。在信贷政策、信贷规模、业务效率和资源配置上对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规划建设、重点项目、重点产业优先支持。航空港区将明确把中国银行作为重要的战略合作银行。
中行拟在未来五年内为支持航空港区建设及区内企业发展提供总计1100亿元的意向性信用支持,重点包括区内国有企业开发建设项目、机场二期及交通干线建设项目、富士康及配套企业融资、区内其他企业融资等。中行还将利用其海内外一体化优势,发挥多元化平台协同效应,为航空港区及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航空经济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并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为特征,吸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速度经济时代,航空运输已成为“第五冲击波”,航空经济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共有27个省(区、市)的51个城市先后提出54个航空经济区的规划与设想。
在深入谋划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河南省委、省政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反复研究、大胆探索,会同国家民航局提出了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构想。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同时,同意规划建设实验区。今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要求“努力把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为中原经济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准建设,不仅打开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突破口,而且为推进全省产业的技术进步升级带来了机遇和动力。”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黄布毅说。
长期以来,制约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障碍有两条: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占比偏低和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偏低。“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省转方式、调结构、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黄布毅认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定位于建设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切中要害、正逢其时。但目前郑州航空港区创新要素不足,还难以有效支撑其快速发展。“郑州航空港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郑州航空港区要努力建设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布毅建议,航空港要进一步集聚科技和创新资源,优先支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研发任务,特别要围绕新一代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培育产业创新集群。
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成为“大枢纽”——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300万吨左右,跻身全国前列,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地位显著提升;拥有“大产业”——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国际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0亿元;建成“大都市”——营商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建成进出口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现代化航空都市,成为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