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信阳师范学院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潮中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hnqyjjyj    添加时间:2013年6月6日 09:17

  本报记者 李树华 本报通讯员 丁少锋 朱四倍

  近年来,信阳师范学院立足河南高等教育和自身实际,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走出了一条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持续提升。同时,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职能,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持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信阳师院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一个主要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着力造就结构优化、素质优良、规模合理的师资和人才队伍。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坚持稳定、培养、引进并举,坚持“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营造了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增加经费投入,稳定师资队伍,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对教学育人业绩的评价,引导教师精心教书、潜心育人。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建立合理、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先后出台数十项相关制度,积极为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师建功立业创造条件,推进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促进了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迅速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

  人才强校观念已成为师院人的共识。信阳师范学院通过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的机制,创新师资管理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营造有利于人才生存、发展的环境,打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运行机制,构筑师资建设的高地。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80多人(教授12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800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等100多人。在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该校青年教师王娟获得大赛理科类一等奖。

  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信阳师院坚持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确保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把发展师范教育,服务河南基础教育、输送优秀师资作为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等都紧紧围绕教师教育进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深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按照“强化基础、注重实践、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的原则,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使课程体系与学生就业能力对接,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课程建设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目前拥有16门省级精品和示范课程,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是首批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

  采取切实措施,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近年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实践技能竞赛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层次,都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学校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赞扬该校学生“基础扎实、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工作务实”。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部分专业超过了50%;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坚持立德为先、立学为基的导向,创造优秀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学校始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不断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创新德育工作载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系统性、经常化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德育“五个一”工程,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民族梦想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梦的实现不懈努力奋斗。在河南省2011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中,信阳师院申报的《构建德育“五个一”工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获特等奖。

  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信阳师范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凝练重点方向领域、打造重点学科基地、拓展合作平台,推动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服务中原经济区的能力。

  实施重点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学科品牌,发挥学科专业在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坚持把学科建设摆在内涵建设的突出位置,按照“统筹规划、强化优势、以点带面、分批建设”的原则,在切实做好校级优势学科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着力加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学校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7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二是加强专业建设。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为重点,加强专业调整改造,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专业优势特色。现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成果丰硕,特色优势明显。长期坚持学科建设为育人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适应国家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凝练、辐射形成了相对稳定、彰显特色的研究方向――农民工问题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统一战线制度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方法研究等,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利用豫南革命老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团中央、河南省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09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著作《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与执政能力研究》、《二十世纪50年代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研究:制度分析的视角》、《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大别山区域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是中国南北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校植物学科探索有效保护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的新方法和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利用多种技术集成,实现了铁皮石斛的自然、半自然栽培,在河南、江苏、湖南等地大面积推广,实现了资源保护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统一。

  应用化学学科完成了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球形闭孔膨胀珍珠岩研制”,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球形闭孔膨胀珍珠岩,被评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现该产品在国内已取代了传统同类产品50%~70%的市场份额,对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持续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信阳师范学院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力争使学校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瞄准和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需求,构建科研平台,在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基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将教师和广大科研人员的研究视野延伸到地方和企业,急社会经济发展之所需,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努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信阳师范学院加强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校所、校企、校地的有效机制和模式,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打造科研“高地”。与中国林科院共建“大别山种群生态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与信阳市人民政府共建“矿物节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与信阳市浉河区科技局共建“信阳市机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信阳方浩实业有限公司共建“非金属矿研发中心”等。学校与河南省台办联合组建的涉台研究、咨询机构——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研究中心,立足区域资源、凝练学科方向,通过与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合作挖掘中原根亲文化,走出一条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之路。该中心不仅成为两岸关系研究基地,而且推动台湾同胞中原寻根,举办了“2012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参加了“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活动,实现了两岸青年双向交流,为两岸青年感知中原文化、认同中华文明作出杰出贡献。

  从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以及信阳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出发,学校将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继续整合科学研究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搭建一批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的研究平台,力争建成一定数量的、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学术研究基地和优势学科群,在相关优势学科领域推出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持续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多年来,信阳师范学院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提升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文化校园建设为载体,以校园环境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师生文明素养为重点,着力构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长效机制,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凝聚了人心、团结了力量,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

  一是构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实现创建工作的制度化。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为主任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师生员工人人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理论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建立了中心组学习、周二政治学习、党日活动、党校培训等制度,推进理论武装工作经常化。积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三到位”,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保障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三是构建大学文化建设机制,实现文化育人。以提高师生文明素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重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围绕中心、服务师生、奉献社会,深入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近三年,该校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省级以上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奖励30多项,是河南省第一所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本科院校。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勤俭建校,再铸辉煌。当前,信阳师范学院正按照“提高质量、提升层次、增强特色、增进效益”的指导思想,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