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政策法規缺失問題亟待補位
文章来源:法制日報    添加人:hnqyjjyj    添加时间:2013年6月17日 08:27

制圖?李曉軍

  編者按

  6月17日是“全國低碳日”。今年全國節能宣傳周(6月15日至21日)和低碳日的主題,是“踐行節能低碳 建設美麗家園”。隨著節能、減排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綠色、環保的低碳經濟也為公眾所熟知,低碳經濟對於可持續發展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深遠意義。由於我國低碳城市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仍處於缺位的狀態,沒有一部統一的和針對性的法律,成為城市低碳建設的一大缺憾。因此,加快完善相關的法律與政策,建立一個有利於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是我國低碳城市發展體系中亟需解決的重要一環。

  對話人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 宋國君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經濟與管理系講師 王 克

  《法制日報》記者 趙 麗

  對話動機

  據聯合國統計,城市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到總量的75%,城市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成敗的關鍵點。當前,我國部分城市對構建低碳城市的熱情高漲,越來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設低碳城市構想。何為“低碳城市”?如何建造低碳城市?

  為了解目前各地對於打造低碳城市的第一手資料,記者採訪了曾參與多地低碳發展規劃制定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經濟與管理系講師王克和正在牽頭完成《中國城市空氣質量管理績效評估》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

  □對話

  低碳硬約束已形成較強的預期

  記者:據了解,在國內,提出低碳口號的城市就數以百計,何謂“低碳城市”?

  王克:什麼是低碳?首先涉及到一個綜合性指標,在我國,綜合性的指標包括碳排放總量、單位GDP排放強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對於中國大部分城市來說,碳排放總量在上升,而單位GDP排放強度在下降。目前對於這些低碳城市評價指標爭議比較大,所以尚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宋國君:的確是這樣。目前國內所說的低碳城市都是以萬元GDP碳排放量為指標,這是一個率標准,更多關注的是碳的經濟效率,這跟國際上的減碳是有區別的。

  如果要是用人均碳排放來衡量,那就意味著碳排放指標進入了人的消費、生活以及工業生產,但目前還沒有人提出人均碳排放的標准是多少,事實上中國目前的人均碳排放量高於國際平均水平。

  記者:為何越來越多的城市提出低碳城市的概念?城市化進程中向低碳轉型的緊迫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王克:從國家政策上看,這種迫切性已經比較強了。首先從碳排放這點來說,國家從“十二五”到2020年都有明確的碳排放控制目標,發改委最近也在安排碳排放總量目標,這些都是按各個省往下分的,這就形成了一種硬約束,使城市必須向低碳轉型。如果地方不能把排放額數控制到標准內的話,那麼很多項目就上不去。

  雖然現在這種硬約束還沒有真正實現,但各城市如果不未雨綢繆,以后要短期轉型可能來不及,所以現在得從戰略規劃的角度進行准備。另一方面,中國也向國際社會作出了減排承諾,在國際國內壓力下,我認為這樣的硬約束形成了一個比較強的預期。

  低碳建設需更高層次部門參與

  記者:目前,低碳城市不僅在數量上遍布了我國版圖,發展路徑的選擇也頗為多樣。比如,在河北省保定市,渾身覆蓋著太陽能光伏電池板的“電谷大廈”成為這座歷史名城的新地標﹔山東省德州市的“太陽城”名聲儼然有賽過“德州扒雞”之勢。面對這樣的熱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各地是否存在低碳城市建設“指標化”的傾向?甚至是存在“形象大於實質”的問題?

  王克:很多城市有自己的經濟增長壓力,在低碳上存在作秀成分,說明他們對低碳內涵的理解還不夠,我們也對國家發改委作出過建議,要求政府官員要轉換低碳觀念。

  第二是現在紛紛提低碳的口號,我覺得這比不提好。實現低碳城市是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實質性的內容還有很多欠缺,但隻要政府在這方面宣傳引導,對於處於起步階段的低碳城市建設還是有積極推動作用的。

  宋國君:對城市而言,如果不提出降低人均碳排放量,城市在低碳建設上就缺乏動力,目前更多的是在國家層面上進行控制。所有事情都要一步一步來,我認為目前凡是提出低碳口號的都值得鼓勵。第二步則需要細化碳排放數據的統計、核查等,如果一直喊口號,那就是作秀了。

  記者:目前我國在發展低碳城市方面,是否存在一些誤區?

  王克:肯定是有誤區的。首先,很多人認為低碳是節能減排,但這只是低碳的一個部分,低碳是一個產業體系,意味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比如現在很多地方把低碳建設的任務放在節能辦和環保處,但其實低碳建設需要有宏觀經濟部門等更高層次的參與。

  另外,中國城市在加速低碳轉型上還存在一些障礙。總體而言,目前的城市發展還是看GDP這一單項指標,低碳沒有實質性納入城市發展評價體系之內。同時,我國低碳建設數據基礎欠缺,統計不完備。

  宋國君:從對低碳的認識、法律、管理能力、知識儲備上,我覺得都存在欠缺以及誤區。比如現在有些人上班單位離家很近,還是非要開車去而不是騎自行車,還有些人就喜歡買非常大的房子住,這是價值觀的問題。低碳發展需要每個人的參與,要說破除障礙和誤區,那是人人有責。

  在低碳法律儲備上尚存欠缺

  記者:有人評價說,我國城市目前的低碳實踐普遍處於零散和嘗試狀態,尚未形成系統的低碳經濟發展框架。是否是這樣?政策手段在城市的建立過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宋國君:我認為不完全是這樣,比如杭州就採用了城市自行車系統,再比如建筑保溫、太陽能熱水器等,這些經驗都是成熟的。至於政策,現在並沒有一個像樣的政策,許多政策缺乏精細的設計,作用不明顯。

  王克:目前在國家層面搞了兩批試點,第一批搞了兩三年,第二批才剛啟動。第一批現在正在著手總結,若結果出來會有許多低碳發展政策、管理上的經驗,在國家戰略上也具有指導意義。

  政策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缺失、不完善,所以政策手段不論正負作用,都沒能表現出來。比如沒有碳稅,碳交易也隻在幾個城市施行。

  記者:兩位在剛才也分別提到我國在低碳法律儲備上存在欠缺。在低碳城市的建設中,是處於法律法規不到位?還是沒有相關法律法規抑或是執行存在問題?

  王克:我認為主要處於缺位狀態,現在整個低碳城市建設層面上還未落實到這一步。

  此外,低碳城市發展首先需要外部推力,用硬約束形成轉型壓力,然后需要內在的驅動,探索什麼才是真正好的城市發展道路,改變傳統的政績觀,不要隻注重經濟增長。當然,完善的配套政策也必不可少,比如新產品能否得到節能認証,比如低碳產品的稅收、價格優惠,要讓消費者從低碳產品獲得更多好處。

  宋國君:可以說是這種狀態,一是現在政策設計本身比較粗糙﹔其次是連萬元GDP碳排放標准都是僅限於幾個試點地區,很多低碳的東西都只是一個想法。比如有些機構不必要每天八點到下午五點上班,可以讓員工在家工作或者錯開交通高峰,這就能夠減碳,但這要是用萬元GDP碳排放標准衡量就不行了,因為這些舉措並不能增長GDP。

  記者:目前對於建設低碳城市,是否有國家的統一法律法規或文件進行指導?是否還存在曾有專家提出的“地方發改委沒有經驗,寄希望於意見出台,以向中央取經﹔國家發改委同樣沒有經驗,寄希望於通知落地,以觀地方試點”的狀況?

  王克:沒有統一法律法規或文件指導是事實。

  我覺得現在處於一種雙向互動的狀態,中央和地方兩邊都在開展工作,但都沒有完成,比如現在中央在立法,然后會需要一些地方試點的意見﹔地方同時也會向中央提出低碳建設的需求,雙方都在調整,形成一個雙向反饋的機制。這是一個互動漸進的過程,而非一方做完了另一方才行動的線性過程。

  宋國君:目前隻有節約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與低碳相關,沒有直接性、針對性的法律規定。

  中央有關部門不能說沒有經驗,但中央的經驗要落地,這還要與地方城市的自身情況相結合。隻能說目前主動行動的很少,要是低碳建設可以賺錢,可以提供發展機遇,大家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

(來源:法制日報)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