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圆桌对话:低增长期的区域经济创新和科技创新
文章来源:和讯网     添加人:hnqyjjyj    添加时间:2013年9月27日 08:30

圆桌对话:低增长期的区域经济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现场
圆桌对话:低增长期的区域经济创新和科技创新现场

  和讯网消息 “21TIME夏季达沃斯论坛”于2013年9月10日在大连国际(000881,股吧)金融会议中心举办,和讯网全程播报。

  以下为对话实录:

  白长虹:其实通过产业促进城市增值,产业怎么跟一个区域、跟一个城市融合发展,这其实是各个地方,也包括世界各个地方要探讨的话题。我想刚才戴总裁给我们的演讲不光是分享了他们怎么干的,而且模式不断的创新,包括产业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我们有很多的问题要问,他们的盈利模式如何实现?更可贵的是戴总裁的演讲非常清晰的把他们做的事情给一个模式化的解读,让我们非常清晰看到相互逻辑,演变的轨迹。

  接下来我们进入圆桌对话,一会儿还有机会再就大家刚才看到的感兴趣得失清做进一步交流。接下来,我们就做关于低增长期的区域经济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圆桌对话,探讨刚才几位嘉宾已经涉及到的这些话题。有请圆桌对话的几位嘉宾上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所司长、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秘书长郭戎先生,天安数码城集团总裁戴宏亮先生,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大海先生,熙可集团首席执行官朱演铭先生,21世纪经济报道副主编、21世纪经济导报及晨哨网总编王云帆先生,这个对话由王主编主持。

  王云帆:我们第一场分论坛主题叫做区域创新和科技创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话题,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我想为我们今天这场对话来更锁定一些,锁定一个背景和锁定一个主体,以方便我们这场对话能够比较集中的进行。一个背景是什么呢?大家知道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在全球的分工体系当中主要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他与全球交流方式主要是贸易,就是用商品向全球输出。但是,我们认为下一个十年,可能中国最大的一个变化,他的自身定位会从制造业大国转向消费大国。目前中国在全球是第三大消费大国,但是他的增速非常快,要不了两三年中国一定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大国。在这种背景下,以前中国主要是商品贸易方式,可能未来中国更多是用资本方式。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在国际分工体系上中国正在从卖方变成买方。在这个背景下面,跟我们今天谈的区域创新有密切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更多靠外需推动中国经济成长,今后更多靠内需。在外需过程当中,我们可能更多采取是拿来主义方式,比如我们开发区非常明显,过去开发区大家竞争非常激烈,主要都是在争夺世界500强项目,大型外资项目。但是,今后如果我们把目标放在内需市场上,那一定要从借鉴拿来主义这种方式转变为启动自我创新的方式。以前可能更多的是大型的制造业的企业,今后我看现在中国的园区、开发区非常大一个趋势就是他们开始注重扶持孵化培育自己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成长方式,就是他的目标市场就在中国本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我们锁定一个主体,因为我们讲的是区域,区域是很大一个概念,可以以国家为单位,以省份为单位,以城市为单位。今天我们把这个锁定在一个特殊的主体就是中国的开发区,包括几个大的系统,包括科技部主管下的高新区,商务部主管下的经济开发区,统称为开发区。开发区在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产物,其实我们一开始啊滨海新区人大主任郝主任已经讲了这个观点,我们一直讲政府和市场好象是二元对立的两个主体。但是,中国这些开发区管委会在中国是特别创新的在市场上的一个主体,它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地方的开发区比如刚才郝主任介绍的模式,就是一个指挥部加上管委会,再加上一系列的公司。这种模式就是处于传统政府和市场中间地带,有一系列政府创新。他是各个地方政府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的一个平台,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准政府,他有一定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的权力。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站在产业和项目最前沿,同时我们开发区招商引资又基本是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一个最前沿的平台。开发区在中国是特别主体的一个机构,特别特殊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在这一轮的转型当中会面临非常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实从刚才各位嘉宾演讲中已经听到这个趋势,而且我们的嘉宾跟这个话题非常契合,我们郭所长来自科技部,科技部本来就是这个系统的主管部门。然后还有我们的孙主任,就是中国开发区的典型代表,优秀代表。然后还有戴总,他是民营来做开发区的,又是一种新的创新。还有企业方的代表,我们的朱总。所以,我觉得今天这四个主体特别适合谈这个话题,我就抛砖引玉,请及位嘉宾分别聊一下,你们觉得在我界定这个大的背景下,开发区未来发展的使命和道路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好的建议?

  郭戎:主持人这几个问题我感觉到非常难,待会儿可能有孙主任还有戴总讲的更深刻一些。我想开发区今年是20周年,7月份召开的创新大会上刚刚办了一个展览,就是高新区这么多年发展历程的系列回顾,而且准备这个片子的时候是征集了部内、部外的各个单位,很多机构的意见。其实本身这样一个举措,我觉得他也定位出高新区在国家经济增长,在国家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正如主持人刚才所说,过去20多年开发区发展的历程,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用一些最高效、最简便、最富有创业色彩的一些手段,把经济总量、把开发区创新的集聚做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但是,未来呢,刚才我说请孙主任讲讲,包括孙主任,包括走了的郝主任,他们PPT里面都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未来开发区要实现它的功能定位,最大的一个转变就是服务功能转变,就是功能定位已经定位好了,但是不同的手段可能对同一个目标来讲,他实施起来的路径和时间不一样。过去开发区更多是资源的分配和资源的集聚功能,因为我们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是未来更重要的一点,高新区管委会一定要担负起创新协调的重要作用,这两者趋势有转折也有很大区别。

  王云帆:等待我们天津孙主任再次发言,我觉得是今天会场上很多听众的心愿。第一轮发言的时候,我希望你给我们做一些回顾性,对中国开发区过去20年的道路,我们很多是1992年起步的,今年是很多国家创新区20周年纪念,过去20周年你给我们做一个简短的总结,下一轮讨论的时候,我们再具体的策略,下一轮发言的时候,你可以把另外六个模式讲一下。

  孙大海:开发区超过20年,高新区20年,我很荣幸至少见证了12年,我从大学教授到高新区的时候,高新区确实伴随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环境的营造、征地、开发、修路等等,企业来了以后,可能就是一些刚性的政策,比如税收优惠等等。这些年来的发展,尤其是前十年叫做一次创业的话,到了后十年,甚至到最近应该是二次创业甚至三次创业推进。现在的管委会,就像刚才郭处长说的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金戈铁马那些冲锋陷阵了,我们现在主要是从管理型到服务型转变,主要是营造环境。比如现在我们推进新三板,主要是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我们还有很多要解决企业市场开拓问题,帮助企业解决人才招聘问题。比如我们现在制定政策,你制定的是不是企业需要的。我们现在都在很努力的调研,管委会有一个好处就是管委会制定一个政策是比较快的,比如管委会主任召集副主任开会,觉得这个议题合适就是一个政策,所以非常快,转的也快,发现企业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所以,现在我们目标就是吸引更多创新企业,更重要的是创新的企业有创新人才来运营这个企业。天津过去大家理解的都是大的企业,丰田汽车、空客什么的,其实现在天津要求每年增加不少于一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而我们高新区每年要增加1500家。为什么有这个基础呢?政府确实在这些年逐步摸索过程中,营造的环境平台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比如刚才说的孵化器,比如我们给企业大规模的解决包括子女就学也好,人才的落户等等,人才池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很高兴的看到这个变化,很多人感觉悲观,但是我是很乐观的,比如我刚刚出去接了一个电话是什么呢?日本世界500强的企业来投资我们园区一个科技型创新企业,过去我听说都是日本人和中国合作,是日本人出技术,我们出资金,这次是反过来,我们企业一分钱不出,主要是日本投资成立一个合作项目的合资公司,明天日本公司做尽职调查,我们配合这个事。这个公司大家一猜就知道是谁,因为他在天津发展很厉害。所以,形势正在朝着我们出技术,外国人出钱的方向发展。这也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我们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提供服务,都是围绕着鼓励企业创新,而不是纯粹要量,量也是要的,现在中国经济的情况下,很多地方政府需要经济增长的数据,但是更重要像高新区的平台目标就是盯着科技型的、创新型的中小企业。

  王云帆:孙主任你对过去中国20年开发区的道路和现状非常熟悉,你能不能简单概要的说一下你的判断,中国高新区目前处在什么历史阶段?比如说是属于已经进入了低增长需要高创新的时期,还是高增长、高创新阶段,还是现在增长势头很大,创新没有成为当务之急,你觉得中国开发区的共性来讲,现在进入什么阶段?

  孙大海:要我简单几句话来判断,我不敢。但是,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现在高新区完全进入创新的驱动模式来为时过早,还没有达到这一步。但是全国88个国家级高新区,至少有30个,现在都把目标推向以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王云帆:为什么发现这生转变?主要背景是什么?

  孙大海:因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空间,没有地。过去动不动一下子一个园区再给他50公里、100公里没有问题,现在没有地了,你还想保持增长就要看你怎么创新了,怎么在这个区域里面产生更大的价值。就像戴总这里是一千亩地,过去一千亩地就是给一家企业,而现在我估计他那里要给一千家企业,就是现在资源越来越宝贵,就是利用现有平台,现有资源吸引更多项目、吸引更多人才产生更多价值,这是被逼的,没有办法,如果不创新,你就没有办法增长。

  王云帆:戴总我相信你同意孙主任的观点,而且如果在这样趋势判断下面,戴总的公司是不是会迎来更大机会。因为传统开发区模式,政府的特性更多一点,比如做的几件主要的事情,征地、审批、制定政策,但是将来像这个体系相对比较成熟,越来越强调跟市场去对接,或者给企业提供深度服务的机会,帮助你刚才做的那个表格我觉得很震撼。这样系统化的服务机会作为一个民营机构来做是不是更有优势?你过去这段时间是怎么解决一个民营公司去承担政府或者准政府承担的功能?将来第二步你怎么打造你作为民营企业潜在的优势?

  戴宏亮:需要回答的问题很多,我选择两个方面来讲,我想我们这种市场化运营的园区,特别是近三五年,全中国已经出现很多。但是之前政府主导的,前十年、二十年,包括天津滨海新区,包括东湖管委会,这类政府主导的科技园发展到今天,已经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推动了。政府做的科技园是引凤筑巢,你必须达到认证条件,或者企业产值、企业纳税规模达到什么程度,这样你才能在这里去建。但是,这个基本上都是工用地,而且是在偏远的地方。现在光是这样简单方式不行了。而我们做的是筑巢引凤,我们是先把规划做好,然后这些小凤,这些正在成长型的中小民营企业和成长性企业,你觉得我们园区的硬件、服务都比较适合你,包括你的交易成本比较低,等你养大了,成长起来之后,我们对政府是一个补充,这些企业大了以后可以到政府的园区享受那边的政策。

  我简单讲两个例子,我们园区成长起来的企业一个是酷派手机,这个企业十几年前落户我们园区,最早是高仿真手机,山寨手机,但是经过这么多年自主创新,到今天他成为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酷派手机。第二个手机就是延箱工控(音),他前年是全世界第四,去年是全世界第三,也是我们数码城培养起来的,这两个企业成长壮大了,成为知名企业了,被政府招走了。但是,这就是腾笼换鸟,我们会吸引很多企业再进入我们园区,因为我们整个配套服务体系是我们尤为关注的。比如我之前讲我们成立创新基金,和政府科技局、科委的孵化基金、优惠政策、入园政策我们整合在一起。包括我们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包括对企业、对个人企业贷款、个人贷款,我们都希望在他最为艰难的时候。因为大家很清楚,经过金融风暴之后,所有外向型的实体经济非常差,现在是越来越差。但是,这种内生性和内向型的增长机制,包括培育体系和孵化体系还没有很好建立起来。在这方面我们除了政府现在正在做这方面研究和探索之外,我们自己尽自己的能力也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和探讨,我们也希望这些企业能够往内延型和内向型经济方面做一些自主创新的事情。

  王云帆:再邀请熙可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朱总分享一下他的经验。朱总简单介绍一下熙可集团的背景,而且作为一个投资型企业,你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怎么观察过去20年中国开发区特殊模式的变化和价值,以及现在碰到的形势。

  朱演铭:我20年以前回到中国做投资的时候,我们是从一家被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一个企业,而今天我们去的一些政府和地区是委托我们做像戴总一样的事情,也是对于一个园区的开发。我们现在目前做的更多的一些工作是跟农村有关的,跟中国三农改革有关的城乡统筹的一些项目。所以,今天才会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们的一些经验或者是交流一下。

  今天我比较高兴的是看到戴总刚才的一个PPT,对我的感触很深。我没想到戴总已经在他园区开发当中积累了很多经验,而且有很多经历。我首先要说的是我比较赞同、非常赞同园区开发的私营化,园区开发一定要能够做到私营化,这是一个垄断的行业,这个行业必须要走市场化。园区开发必须走市场化,只有走市场化,园区开发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前20年我们改革开放过程当中,很多园区开发,所有的政府,实际政府跟政府之间是互相竞争的,在盲目投资,我们产能过剩哪里来的?就是政府跟政府之间的竞争。把企业招过来,给企业免费的地,让企业五年内、十年内不需要税收,企业吸引过来了,企业投资的东西都是雷同的,没有真实差异化。要往前走,特别是中国经济目前出现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必须要从投资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型的经济走向一条知识型的创新的新的经济模式,这个新的经济模式需要的是科技,但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的不同的,有一样东西是不同的,差异化的东西,而是需要增值的差异化的东西。只有企业去做园区开发的时候,这个企业特别是在这个产业链上的企业,他很了解这个产业链需要什么,他很了解这个产业链当中哪些部位是真正创造价值。因此,他在整个园区开发过程中,他会做一个跟市场经济挂钩的产业链,而不是盲目的招商引资,盲目的招商引资就是对中国资源的浪费。一个园区做起来,另一个园区跟他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创新,创新要建立在哪里,刚才我比较赞同戴总PPT里面很多东西很有意思,创新要建立在产品创新上、服务创新上、商业模式创新上,要放在综合在一起的创新上,为企业去增加价值。不仅仅是为企业增加价值,是为这个企业的客户增加价值,和这个企业的客户的客户增加价值。只有看到这一点,只有真正的一个猛子扎下去,真正理解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当中需要什么,他需要在哪些环境上增加他的竞争力,然后这个园区为他打造这样一个平台。我们今天说产业链,今天企业和企业之间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企业和企业之间竞争,也不是品牌和品牌之间竞争,是整个品牌所承带的全产业链,农工商贸研的全产业链,跟另外一个产业链的竞争。

  今天茅教授讲了一个问题,中国很大的一个存量的价值,没有被开发的存量价值是土地,我们还是有很多土地。并不是说今天土地稀缺了,我们有土地,但是接下来这种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特别是园区开发模式一定要跳出粗犷的开发模式,一直要深入到深处去,怎么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这只手去创造价值,为整个链条创造价值,我认为这样区域开发才是在经济上、生态上、社会发展上有可持续发展的东西。

  王云帆:第一轮我们四位嘉宾从相对宏观层面,以国家为主体,从历史的角度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创新。下一轮每个人还有两到三分钟时间讲一下我们具体怎么样创新,希望在这个环节大家讲的微观一点,说白了就是结合你们各自所在的岗位下一步可能再具体做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再推动这样一种创新,给我们一些启发。可能你们一些具体做法能够给我们听众带来只给的价值。

  郭戎:最怕微观了。

  王云帆:你讲的科技金融,您在做什么具体的研究,下一步可能政策上会有一些什么变化?

  郭戎:如果仅就科技金融来讲,能谈到的方方面面非常多了,比如下一步最关键的是要搭建一个合作机制,因为金融部门和科技部门确实还是两个部门,要互相了解。另外,从四个主渠道上,比如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国有的和政府财政出资的问题,要解决它的机制问题。因为过去很长时间把它等同于一般的国有经营性资产,就像朱总说的,市场能做的,政府就不应该做。从银行来讲,其实我在演讲里面已经谈到了,银行最大的问题,实际上茅教授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就是怎么建立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银行体系,不光是一种工具,不光是一种机制,他实际上要从格局上,要从整个布局上有些考虑。

  第三个方面就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刚才孙主任已经做了新三板的演讲,实际上我们这两年做的一个工作就是怎么样让更多、更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上资本市场。但是,同时资本市场不能光盯着股票,股票当然很重要,包括发行机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债券市场里面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因为我们看发达国家,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重要融资渠道是债券,支持他的并购,支持他的重组,资产的重新配置。

  最后一个就是其他的渠道,比如在中国现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比如信托、租赁,包括科技保险放心保)。

  当然,这四种渠道之外,一个机制、四个渠道,四个渠道中间还有很多综合性工作要做,因为我们知道中小企业从一个小企业到大企业不是一种金融工具能解决的,也不是单纯金融工具就能解决的,他要和创新的很多资源安排,要和制度的很多资源安排高度融合在一块,围绕科技金融的很多工作要把它设计成一个系统工程去整体推进。

  王云帆:这样一个创新的系统工程,从我们目前来看,开发区园区模式还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平台,在中国的现实下面,我们想请孙主任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进一步具体的做法。

  孙大海:因为时间有限,我就新三板讲一个微观的问题,因为很多创业者担心我创一个企业,一旦股改、一旦监管、税务让我补税,很多问题都来了,他突然发现还不如我自己干算了,不要上新三板了。所以,我们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其他园区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为了打消企业进入融资平台的顾虑,我们刚刚出台了一个政策,相当于企业只要下决心上新三板融资,你从股改到整个挂牌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补税等成本,包括找券商辅导费用,高新区管委会几乎全部承担起来,我们对每家挂牌企业前面有一个股改20万补贴,挂牌最低是100万支持,高的是320万支持。这样企业不仅能在市场融资,而且在你挂牌过程中的成本,政府帮助你承担下来,这样鼓励更多的企业来做。当然,制定这个政策的时候有人有非议,说为什么给这么高?后来我说了一下,假如我们拿一个亿征一个地或者修一个路、修一个桥,但是如果一个亿一下子引进100家等同于上市公司,对于我们这个园区的创新是多么可贵的财富。所以,下决心推出这个政策。希望后面有机会再讲到,特别是对于戴总这个载体做孵化器,我觉得如果借助政府资源就可以做的更好,因为时间原因,王总也说了,报纸以后如果有跟踪的话,我们会把相关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戴宏亮:一个企业无外乎做所有的动作和经营创新,一切都是围绕经营目的。前面我的PPT已经讲过一些大概的综合的东西,所以我想只讲两点。一个是我们最近在研究我们的物业管理公司如何创新,一般的物业管理公司大家很简单的理解就是基础服务,基础服务是最简单的东西,但是基本上现在所有全中国大概有上万家园区的物业管理公司,或者一般楼盘的物业管理公司都是做基础服务。但是,最近我们在花大半年的时间研究加快基础服务的同时,研究我们园区的特色,研究增殖性服务。

  第二,除了一个公司在经营和服务方面,就是营销、招商方面来讲。我们自己企业应该在具体的手段上,比如我们在这种科技园区服务方面,未来除了地产开发创造业务增值之外,我们应该用更为长远的眼光,比如五到十年之内,我们如何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我们基金,我们资产利用平台,这样除了开发利润摊薄之后,我们企业未来如何有新的增长模式。所以,我们现在大力在做风投、PE,跟政府合作,整合成分基金。当然,这里面我们有租金补贴,我们有其他动作,我们希望能够入股的形式,把现在还不具备条件进入我们园区的企业,我们给他们一些支持,加快他们的成长,当然还有一些技术的支撑,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大的平台来讲,我们具备企业不具备的资源,我们在这方面研究。

  朱演铭:我们最近在做的一件事情是建立一个农商经济开发区,这个农商经济开发区和一般开发区不一样,一般开发区是一千亩、两千亩,我们这个开发区是50万亩、60万亩,因为和农业有关。我们做的事情是把整个农商的一条全产业链放在一个区域,带动农民创收。把全产业链引入进去,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全产业链当中的这些交易成本、运输成本、沟通成本降低,我们有一个模型,不是所有农商企业都招商,不是所有农商企业都可以到我园区里来。所有农商企业,我所招商的农商企业必须互相和互相之间能够增加价值,互相和互相之间要能够做生意,然后我们再让这些产业链,也就是在农商这个板块当中也有很多不同产业链,有谷物、有蔬菜、有水果、有禽类、渔业,不一样,最终产品也不一样。然后直接跟超市,跟国际市场对接,能够真正做到信息的100%契合,促使我们所生产的地里面所种的每一样东西,在种以前已经卖掉了,来确保我在我整个农商经济开发区当中每个企业能够赚钱,帮助他减少投资,帮助他获得更好的营业收入,帮助他做一些产品创新,同时帮助他降低他的产品和服务成本。综合来提高他的经济价值,就是我们说的EVA,怎么帮助增加他的EVA,这点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目前在做的,我也想跟大家分享,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是真正的去创造价值。

  下一步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把这样一个设计能够真正的推广,我们以前已经在中国20年当中已经做了,在湖南做了1.0版,现在是往前推动,在一个区域当中,原来是在很多中国不同的地方,现在是在一个区域当中,希望这种创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模式能够真正创造价值。

  王云帆:谢谢四位嘉宾,我们今天这场圆桌对话差不多就到这里,我相信有很多听众觉得意犹未尽,但是没有关系,我们21TIME达沃斯活动是一个系列活动,至少包括两场论坛,以及我们两个出版计划,一个是在各位的桌上和资料袋里面有的这本我们为达沃斯做的会刊,另外请大家关注接下来这两天21世纪经济报道所要推出的达沃斯专题,叫做未来中国说。我们相信通过对当下低增长特殊时期如何进行高超性的讨论,未来中国一定会进入高创新、高增长的时代。谢谢大家。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