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陈宣庆表示,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多个忧患,今年农民收入的增幅可能低于去年。他以“四大抽水机”的形象比喻指出农民增收的实际困难:第一是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市和大量开发区的圈占,农民失地、失业、失利的情况非常严重,2004年,全国清理出各类开发区6700多个,平均下来1个县里面有3个开发区;第二是农业产业化未能让农民直接受益,农产品增值的部分主要在城市完成;第三,中央对农民的补贴由于层层截留没有真正发到农民手里;第四是信贷金融的缺失。以上困难的存在导致了全国范围内“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状况的普遍出现。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第一产业比重大概是25%左右,而2005年全国GDP中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12.5%。
那么,县域经济中的工业为何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呢?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甘士明在今年的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上说,抵押难、贷款难,是严重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关键原因。据其介绍,乡镇企业在金融机构贷款份额逐年下滑,原来贷款份额达40%,现在下滑到5%左右。记者了解到,乡镇企业贷款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金融机构贷款方向有了很大转变,只贷大不贷小、贷强不贷弱,而乡镇企业99%都是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不愿意贷给它们;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评估成本相对较高;乡镇企业过去许多资产没有进行有效转化,不能实行贷款抵押;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滞后,许多银行网点没有全面覆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