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国务院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hnqyjjyj    添加时间:2014年4月24日 11:58
    3月31日,国务院以国函〔2014〕40号文正式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合作发展,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探索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新路径、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该《规划》的实施,对于黄河金三角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和协调发展水平,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欠发达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具有重要作用。
    黄河金三角四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四市经济亟待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水平。目前,四市经济总量处于同一水平,GDP总量处于一千亿元左右。作为黄河金三角区域重要城市的三门峡,人均发展水平在黄河金三角地区处于领先水平,2013年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是黄河金三角平均水平的1.8倍、1.7倍、2.1倍。特别是2008年以来,通过实施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和高新技术的“四大一高”战略,在经济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淘汰落后产能小火电、小水泥、小刚玉等重污染企业600多家,关停小火电装机91万千瓦,关停小水泥产能150万吨,关停小刚玉产能45万吨。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在近五年实现经济两位数以上增长的形势下,2013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五年前下降37.3%和69.95%,但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却分别达到了五年前的2.23倍和2.5倍,一升一降标志着三门峡正摆脱传统资源型城市“高进低出”的发展模式。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招商引资签约额连年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额连续五年居全省前列,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三门峡的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特别是按照河南省建设产业集聚区的要求,以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总规划面积114.74平方公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化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围绕“一高两化”(“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大力培育黄金、铝、煤化工、以汽车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引进实施了总投资328亿元的中金集团黄金产业园、总投资350亿元的义煤综能煤化工产业园、总投资252亿元的同人铝业铝精深加工产业园、总投资102亿元的速达纯电动汽车产业园、总投资98亿元的河南能化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共实施五大千亿元项目200多个,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的年销售收入达到7600亿元以上。
    《规划》的实施,将使三门峡面临着在基础设施、产业转型、生态环保、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体制创新等方面重大机遇,对于三门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下一步,三门峡将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协调区际利益关系为重点,以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抓手,主动与黄河金三角其他四市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开工建设蒙西至华中铁路三门峡公铁两用桥、芮宝黄河大桥、渑垣黄河大桥等工程,加快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立足各自产业优势,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共建全国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合力承接发展装备制造业,促进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共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牵头组织成立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突出和彰显三门峡市在黄河金三角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在协调发展基础上,探索推进卫生等公共服务一体化。
    三门峡将围绕“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的三门峡,为引领黄河金三角发展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贡献力量!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