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下)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0月24日 08:40

dh2483.jpg

dh2483.jpg

dh2484.jpg

dh2484.jpg

dh2485.jpg

dh2485.jpg

dh2486.jpg

dh2486.jpg

dh2481.jpg

dh2481.jpg


  (四)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柱。要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体制创新、艺术创新和运营方式创新,加大优势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全省先进文化的大发展。
  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实现市、县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推进文化资源、文化服务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化进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深入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文化进基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规划建设好省体育中心二期工程、省广播电视发射塔、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抓好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珍贵档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加快发展主导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文化知名品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科技进步,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五)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进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单位经营业务与主业剥离,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企业改革,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面落实改革配套政策和文化经济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深化文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搞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文化市场。
  文化凝结历史,文化连接未来。伴随着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原崛起提供强大动力,为中华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链接
  ▲▲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
  省七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专业文艺事业持续繁荣。“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河南舞台艺术结构。豫剧《程婴救孤》获得国家“文华大奖”第一名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第一名,《村官李天成》获得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入选剧目提名奖,舞剧《风中少林》、豫剧《铡刀下的红梅》成功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京剧《少年杨靖宇》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少儿剧展演优秀剧目二等奖。各艺术院团积极走向市场,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演出场次不断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河南艺术舞台的繁荣景象引起了全国文化界的瞩目,称之为“河南文化现象”。
  在未来五年,我省将继续组织实施“河南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推出文化艺术精品。注重培育年轻后备戏剧、歌舞人才,加快培养新的艺术表演大师。积极调整艺术结构,大力发展歌舞剧、影视剧、交响乐等现代艺术形式,发展高雅艺术品种,培养人民群众的艺术鉴赏力。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系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36个,各类博物馆75个,群艺馆、文化馆212个,文化站2217个;“全国文化先进县”16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4个,“河南省文化先进县”33个,“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175个,“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14个。共有电台19座,电视台19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12座,全年播出公共电视节目时长780393小时,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36%和96.16%;共有图书出版社12家、音像出版单位4家、网络出版单位3家,全年共出版图书3447种、报纸121种、期刊241种、音像制品356种、电子出版物32种,各类出版物发行网点10250个。投资7亿多元的河南省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总投资近8亿元的广电数字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依据《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到2010年,我省人均文化事业费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全省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5%以上。
  ▲▲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省七次党代会以来,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河南中原杂技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339.6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比上年实际增长26.7%,其中,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服务等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74.09亿元,增长32.1%;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5.14万人,占全省全部从业人数的1.5%。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未来5年,我省将继续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以大型文化集团为龙头,促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依据《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左右,占GDP的比重4%左右;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左右;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8%左右。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今年7月13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成员国代表一致通过,同意安阳殷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经过5年努力,安阳殷墟最终成为我省继洛阳龙门石窟之后,第二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殷墟申遗成功也使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增加到33个。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954处,是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省份。我省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已达11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未来五年,我省将继续做好历史文化遗迹的勘探、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把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郑州少林寺、开封宋都古城、温县太极拳、炎黄始祖文化等塑造成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体制改革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省首先确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等13家单位为我省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商丘为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分阶段、分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省文化厅制定了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歌舞剧院、河南省中原杂技有限责任公司改革方案并相继成功实施。郑州、安阳、商丘等推进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改革,剥离经营部分转制为企业;我省各级艺术院团积极实施文艺表演团体转企改制,郑州歌舞剧院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郑州演艺娱乐公司,通过体制、机制和艺术创新,增强活力和竞争力。
  未来五年,我省将逐步把大部分文化单位从政府的“怀抱”里放出来,走进市场,在面向市场、面向群众、自己创业的过程中,求生存、求发展。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在过去五年里,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纷纷投向文化产业。2004年,我省78个重大社会文化活动项目面向社会推介,签约资本达2500多万元;2005年,“河南省重大社会文化项目推介活动”引进社会资金再创新高,在向社会推出的百余项重大文化项目中,共有24个项目顺利开展,吸纳社会资金3703.8万元,其中,签约资金超过300万元的项目有5个,超过100万元的有6个。
  未来五年,我省将继续调整市场准入,改革和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采取奖励、贴息、补助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放手发展非公有文化企业,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以股权受让、合资合作方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非公有资本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兴办文化企业。
  
  图3A级智能化的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图河南文化精品频现。 
  图建设中的河南省艺术中心。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