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问题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上)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0月24日 08:41
dh721.jpg
dh731.jpg
dh72.jpg
dh74.jpg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进协调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努力建设和谐中原。
(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制度保证。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权利。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对台和侨务工作,加强同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和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办事制度。扎实推进依法治省,充分发挥法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保障作用。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司法为民、司法公正,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抓好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政法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规范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二)加强利益协调机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随着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日趋重要。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和薄弱地区倾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力度,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切实做好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职工工资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相衔接,基本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早实现省级统筹。健全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加快建立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做好优抚安置工作。认真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健全保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发展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扶助活动。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和老龄事业。
要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失衡的综合治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相关链接
▲▲民主法治是保证
开门立法民主立法。就在省八次党代会召开前夕,河南文丰律师事务所承担的《郑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代拟稿)》起草工作也宣告结束。
长期以来,人大立法通常由政府部门起草,往往会不适当地强化部门权力和利益,影响立法质量。
今年4月,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室正式与河南文丰律师事务所签订委托起草协议,这在郑州市地方立法史上还是第一次。
其实,省人大常委会很早就开始尝试开门立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03年《河南省高速公路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
30名平民代表,就高速公路征地补偿、广告牌的设置、路外控制区的大小等问题,3个小时内进行了3轮“唇枪舌剑”的激辩。
有学者这样说:“开门立法,使公民从法律的起点看到了民意、从公权力的源头看到了民主!”
统战围绕“根”文化做文章。针对河南是中国姓氏发源地最多的省份和客家人的重要祖居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资源,省委统战部形成了围绕“根”文化做大文章的工作思路,努力扩大外引内联,增强河南在国际国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006年3月31日,河南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海内外近万名嘉宾来到新郑,参加盛大的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对始祖黄帝的尊崇,使众多姓氏的“根”文化有了一个共同的依托。在喜庆的气氛中,合同总金额100多亿元的投资大单两天内顺利敲定。
如今,“根在中原”活动日趋活跃,除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外,世界郑氏联谊中心、中华姓氏文化节、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固始寻根旅游等日渐成为海外联谊、招商引资的响亮招牌,显示出统一战线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扩大基层民主。“有事进程序!”——这句话,成为时下邓州市农村“两委”干部和群众的口头禅。通过建立民主议事制度,该市办成了许多难办的大事。
我省农村党务、政务、村务公开的进一步深化,让群众知情知事,知根知底,化解、消融了大量矛盾。像驻马店市西平县的“点题公开”、焦作的“听证评议制”、郑州市二七区的“一学习两规范四评议”等,均是我省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探索过程中涌现出的朵朵“浪花”,是农民实现民主管理的生动实践。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今年9月4日,我省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徐光春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依法治理活动,积极推进依法治省进程,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中原崛起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同时,大会公布我省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规划,未来五年的总体目标是:公民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公务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增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治理观念进一步增强,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明显提高。“五五”期间,全省公民的法律知识普及率达总人口的70%以上;法治环境明显改善,80%以上的群众对法治环境表示满意;50%的省辖市达到法治城市创建标准,60%的县(市、区)和乡镇达到法治县、乡创建标准。
▲▲社会公平是基础
公共服务向农村和薄弱环节倾斜。10月9日,省交通厅发布消息:截至9月30日,我省已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农村公路建设目标。
10月14日上午,我省“村村通电话”工程最后一个基站——斗水基站完工投运,从而标志着我省49300多个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电话。
在最近出台的《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十一五”期间河南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9万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一次电影。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今年夏天,省政府出台文件,对全省当前已经实施或将要实施的13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详细阐述,一张覆盖城乡的城乡救助体系在我省逐步形成:
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差金额要达到70元。
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今年起在全省建立并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年底全省农村低保要争取覆盖200万人。
各地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每个省辖市要建有1所儿童福利机构。发生重大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在24小时内能得到有效救助。对因突发性事件和不可抗拒的意外事故造成临时生活困难的家庭,由县级政府给予一次性临时救济等。
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今年1~8月,河南6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共有1047万人次享受到合作医疗补偿,其中101.88万人次享受大额(住院)补偿,达到封顶线1万元补偿的有2181人。
目前,河南省6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共覆盖4000.03万农民,占全省农村人口总数的59%。为了使参合农民充分受益,河南省初步探索形成了“乡院村所加医保”的农村卫生服务模式。
“十一五”期间,河南将实施“11113”工程,即改造建设100所县医院、100所县妇幼保健院、100所县中医院、1000所乡镇卫生院、3万个村卫生所,使农民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
五年后县县有特教学校。根据《河南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全省残疾人生活总体上将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具体内容包括: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进程,使52.72万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使1万户农村残疾人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使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职业指导和培训,残疾人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今年到2010年,全省所有的县都要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的法制建设及无障碍环境建设,切实改善残疾人的权益保障状况。
图①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共享一片蓝天。
图②我省提前三个月完成村村通公路目标。
图③村村通电话工程惠及全省农民。
图④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百姓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