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山西省统计局提出山西人才建设中存在五大突出问题
文章来源:太原晚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0月30日 09:25

      近日,山西省统计局依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相关统计资料,提出山西省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
      问题一:就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在山西省全部第二、三产业的638.51万人从业人员中,每百人中仅有0.4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6.9人大学本科学历者,16.2人大专学历者,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23.5%,而高中及以下学历者比重高达76.5%。
      专业技术人员不多,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更是寥寥无几。数字显示,山西省从业人员中,每百人中有20.8人具有技术职称,其中,1.7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8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11.1人具有初级技术职称。
      技能人才以初级工及以下者为主,中、高级人才十分缺乏。每百人中有0.2人高级技师,0.9人技师,3.7人高级工,5.5人中级工。
      问题二:人才总量不足
      2004年,山西省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才2093人,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五,仅高于安徽。从专业结构看,教学人员最多占到49.6%,其次是工程类(16.9%)、卫生类(12%),而农业人才占2.4%、翻译人才仅占0.05%、科研人员仅占0.4%,生物技术和信息网络等高科技人才更为稀缺。根据有关部门所作的预测,未来5年,山西省至少有数以十万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缺口,需要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非公有制单位经营管理人才的缺口则更大。
      问题三: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
      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存在“五低”现象,即高学历人才比例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低、高技能人才比例低、科技人才比例低、青年高级人才比例低。根据普查结果,2004年,山西省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共有2.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仅为0.4%,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0.6万人,比重为1.7%,高级技师只占技师比例的18.2%。
      从行业看,山西省专业技术人员70%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其他行业人才相对不足;传统产业人才较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比较紧缺;在第三产业内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金融管理、房地产、商贸餐饮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人才比例偏低。
      从区域看,人才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县以下基层单位人才缺乏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改善,特别是农村地区,人才相当缺乏。数字显示,仅太原、大同两市就集中了山西省人才总数的近二分之一,而忻州、吕梁等相对落后地区人才总量仅为全省的十分之一。
      不同所有制单位人才分布不合理。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省25.4%。且在非公有制领域,只有0.3%的人员为研究生学历,大专以上为14.7%,高级职称及高学历人才严重稀缺。
      问题四:中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山西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着力打造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工业、旅游业等四大新的支柱产业。但要达到上述目标,山西省新型产业相关高层次专业人才,如煤化工、高分子材料、旅游人才则严重不足,缺口很大。
      问题五:重视与浪费人才现象并存
      随着“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山西省人才外流现象大为改观,不仅高层次人才由净流出变成了净流入,人才流入与流出比也从以前的1比4变成了现在的2比1。山西省正在成为众多高层次人才创业的沃土和大学生择业的地方。
      与重视人才相对应,山西省还存在着大量浪费人才的现象,大量高校毕业生由于就业环境、政策、待遇等原因“孔雀东南飞”,将事业的首选之地放在了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每年有大批高校毕业生供职于东南沿海城市各行业。同时,现有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另外,在山西省就业队伍总体素质低下的情况下,大批具有较高文化和专业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却闲置在家,就不了业,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人才大量流失省外,加上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无法就业造成的人才资源的流失,以及各行各业潜在的人才流失,从总体上说,作为一个中部欠发达的省份,山西省仍然是一个人才非常紧缺的地区,人才流失的总体态势并未根本改观。
      就此,专家建议,提高人员素质要着眼于长远,归根到底要依靠教育和培训;在立足山西省实际的基础上,应制定出台并严格落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为省内现有人才和省外来晋工作的人才提供政策、条件的优惠,尤其要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创造便利;制定出台相关优惠和倾斜政策,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向乡村流动、向人才相对匮乏的单位流动,实现人才在行业和单位的合理分布。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