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要狠抓措施落实 ———四论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1月3日 10:2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贯彻落实好六中全会精神,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加强学习,认清形势,深刻领会六中全会精神,努力使思想观念、工作部署、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更加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六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既全面部署又突出重点,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同时要注重发展的协调性,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基础性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些工作,都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一定要切实抓紧抓好。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
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在制度建设和创新上多下功夫。六中全会特别强调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三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要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四是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管理的内容、方式、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因此,我们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
五是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围绕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这一任务,我们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要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