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河南工业在优化结构中呈现勃勃生机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1月7日 09:07

    义马煤业集团是河南工业涌现出来的典型。原煤产量由600多万吨攀升到1600万吨,企业经济总量由10亿元增长到55亿元,完成这个转变义煤人只用了5年,今天的义煤已经是多栖发展的集团。图为集团电力产业的输变电站一角。
    速度质量双提高
    国家有关部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增速,延续了自2003年全省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以来连续28个月在18%以上的水准。上半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637亿元,同比增长18.4%,拉动全省经济增长超过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半年的主要指标已经超过2003年全年水平,增加值、利税、利润分别是2003年全年的1.05、1.3、1.6倍。
    在河南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若干指标中,既有速度指标,更有质量指标。正是依据这些指标,有关专家断定,河南省已经完成从一个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在河南省完成历史性的跨越征程中,国有企业特别是省管企业,一直担负着“主力军”的角色,劳苦功高。上半年,河南省管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82.62亿元,同比增加96.80亿元,增长了25.09%,累计上缴税金40.49亿元。有5户省管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在跨越的进程中,河南省国有企业的实力也得以壮大。虽然到今年6月份,河南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由2002年底的2405户减少到1140户,减少了52%,但资产总额达到5661亿元,比2002年底增加1347亿元;净资产达到1860亿元,比2002年底增加314亿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在中部崛起的进程中,河南工业的异军突起,为河南抢占制高点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多措并举促发展
    河南省工业经济特别是省管企业上半年交出的这一份分量甚重的答卷不是偶然的,是连续多年积累的必然结果。  
    河南工业奇迹般的进展,首先得力于一个正确的战略。工业化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制定中部崛起的宏伟战略时,河南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工业经济是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只有充分发挥工业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领跑和支撑作用,才能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无论政策如何改变,目标如何调整,坚持发展工业这个核心一直没有动摇过。
    依托此战略,河南建成了一批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培育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河南的工业经济结构带来更为丰富全面的内涵。洛玻集团日产250吨超薄电子玻璃生产线和两条日产40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中铝河南铝业1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双汇集团2.2万吨大豆蛋白、安棚碱矿40万吨重质优质纯碱等86个项目按计划投产,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年产3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安钢400平方米烧结机等227个项目按计划开工。50户高成长型企业项目建设整体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8.3亿元,其中6家企业的投资超过亿元。自2005年6月份以来陆续投产的474个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的项目,今年上半年新增销售收入560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3个百分点。
    投资的主体和渠道的多元化是河南省工业投资的新亮点。主管工业的副省长史济春告诉记者,如果延续前几年单一的投资结构,河南工业会面临“断奶”的困境,这时候企业就会急于找政府解决难题。今年在资金缺口一度比较大的时候,企业仍然沉得住气,很大原因是因为河南工业的投资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确切地说就是优化。河南工业的投资结构调整的最大变数,是民间资本的极大活跃。今年上半年,民间工业投资570亿元,增长83.7%。拉动工业投资增长41.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结构的丰富还体现在外资上,外资用于工业的投资83亿元,增长60%。不少企业把眼光投向国外的大财团,永煤与巴西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战略合作,在资本结构与总量上也完成了扩充。义煤集团在年初,大手笔地签下了中原海外引资的第一单,这些都为企业的永续发展找到了更宽的通道。河南的工业企业还吸引了省外投资248亿元,同比增长35.5%。
    上半年,河南省的工业投资之所以能产生出巨大的效应,除了投资渠道的优化外,投资去向的合理与科学更是关键因素,而这一切都起源于河南省这几年对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钢铁、铝、水泥、煤炭、电力、焦炭、电石等行业是河南省传统的优势行业,原本工业投资的90%都会流向这些行业。而去年以来,河南省加快对上述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快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炼钢高炉、20吨以下炼铁转炉电炉、以煤为直接燃料的耐火材料窑炉、普通水泥立窑等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的项目,抑制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
    压缩了传统领域的投资规模,而调整出的资金都流向了省政府结构调整战略明确的新兴行业。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化工等优势行业和医药、电子等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均高于60%,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5.1%。  
    投资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是同步的,效果也随即显示出来。上半年受成本上升压力影响最显著的是河南省传统的优势行业,比如电解铝、有色金属加工和钢铁行业,因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类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造成企业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上半年仅成品油价格上涨,全省增加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成本23亿元和14亿元;国家实行第二次煤电价格联动,河南省的工业用电价格平均每度上调4.4分,全省工业企业用电支出每年将增加26亿元左右。
    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剧了企业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速了上下游企业的分化,挤占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对河南的传统优势产业就更为明显。
    但河南在传统优势行业受到巨大冲击的条件下,工业仍然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个中原因,史济春点得很到位,“显然是优化的产业结构让更多的投资支撑起新兴行业的高效益,从而弥补了传统行业遭遇到的冲击。”史济春说,投资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这篇文章,河南还要做下去并做得更好。 
    强筋健体壮企业
    河南省工业奇迹的承载者是每一个工业企业。在这里我们要把目光投向河南省的百户重点企业、50家高成长企业、投向代表着河南工业形象的15户省管工业企业。很难想象一个载体如果没有健康的肌体,没有强壮的脊梁,又怎能担起河南工业振兴的重任。
    在这些企业当中,并不是每一个都是健康者,他们当中有亏损户,也有经营还停留在比较粗放水平上的企业。然而每一个企业都有依托管理、机制创新完成肌体再生的强烈愿望。这一点,河南的企业表现得格外急迫和强烈。
    上半年,231户国有企业已经完成改制工作,各地已经论证正在改制中的企业376户;29户国有控股和参股上市公司中,有27家已经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稳步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18户省管企业的360个辅业单位已经实施分离。郑煤集团、铁路集团公司等企业克服困难,积极推进,辅业改制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管理创新成为河南每一个国有企业的自觉意识,也是河南企业自身壮大的必然途径。这些企业中,有的注重财务和成本管理,全面启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逐渐完善。多数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到“对比找差距,向管理要效益”上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费用。安钢集团成立了降本增效6个技术攻关组,全力以赴改善技术经济指标,并实施子分公司承包经营,努力减少亏损面。神马集团通过对不同管理层面200余人的集中培训,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中原大化建立了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41项技术标准、193项管理标准和691项工作标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省建设投资总公司加强对参控股企业管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对标管理,提高了投资效益。
    河南省企业在整体水平获得提升的大背景下,也孕育了不少在全国同行业内具备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义煤集团、永煤集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像义煤、永煤这样通过自身肌体的不断壮大而领跑行业的企业,河南涌现出了不少,他们是河南工业经济增长最雄厚的微观基础。正如史济春副省长所说,只有大多数企业成熟壮大起来,河南工业增长的良好势头才能一直延续下去。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