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坚持科学发展 发挥后发优势 —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1月10日 08:38

      江西南昌正日益显示出历史名城、现代新城的独特风采。
      江西在变。山变得更绿,水变得更清,田园变得更青翠,山川变得更秀美;
      江西在变。农民收入越来越高,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工业结构越来越优化,支柱产业优势越来越明显;城市越来越靓丽,交通越来越便捷。
      一个月来,本报记者北上九江,南下赣州,东走上饶,西至萍乡,与干部群众一起探讨、交流,从红土地发生的变化中,我们看到,江西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了一条切合江西实际的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深入人心
      站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盘点“十五”的收获,江西人别有一番心得。
      地处内陆,又是农业大省,虽然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慢,但不知不觉中,一度江西在全国的位置逐年下滑。“过去我们的干部去外地开会,一般是坐在后排,不敢发言,不是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江西落后了!”江西的干部说。
      江西要加快发展、奋起赶超,从何入手?江西省委负责同志在一番调查研究后认为,“江西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是体制机制的差距。而一个地方的发展,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领先;实现不了观念的超越,就实现不了发展的超越。”
      从2001年5月开始,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动了一场解放思想教育活动,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触动,干部群众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大大增强。
    “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环境是最大的品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这4句话成为这场学习活动给江西人民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差距促人自省,落后催人奋进。越来越多的江西人认识到,江西的发展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永恒的主题”。
      江西省发改委主任洪礼和说,几年来,省委、省政府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要矛盾,始终坚持发展为大、发展为重、发展为先,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破解难题,用发展为民造福,用发展检验工作,用发展造就干部队伍,这是江西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所在。
      记者在江西各地采访,还时常听到干部群众提起5年前的江西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就在那次会上,省委提出了“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思路,以及“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即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旅游休闲后花园”。
      科学发展才是真发展。结合江西发展的实际,省委书记孟建柱说:“今后看发展,不仅要看总量和增量,更要看质量和效益,看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看群众的幸福感受。”
      以解放思想主题教育活动为起点,5年来,全省范围的主题教育活动每年一次。在一次又一次的主题教育活动中,科学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一些长期困扰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中迎刃而解。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江西在发展农业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尤其是处理好工农两大产业的关系?“如果仅仅围绕农业抓农业,跳不出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是不可能实现跨越发展的。”江西的干部群众逐渐认识到,解决农业问题,就要积极发展非农产业;解决农村问题,就要积极发展工业经济。解决农民致富问题,就要扩大农产品的消费群体,改变大多数人口搞农业的局面。建设新农村,需要更多的农民变成市民。工农互动、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跳出农业看农业,以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江西逐步找到了一条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的新思路。5年来,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同时,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削弱,而且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张忠平介绍,“十五”期间,江西粮食年年增产,2005年达到371.4亿斤,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都创历史新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66元,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0.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3年的2.8:1缩小到2.6:1,低于全国3.2:1的比例。
      开放是发展的“引擎”
      观念的变革是无形的,而有形的变化令人印象更加深刻。
      记者在赣鄱大地上采访,行程数千公里,所经地市均有高速公路连通,一路畅行无阻。省交通厅副厅长许润龙向记者介绍,2001年的时候,江西高速公路只有300多公里,且基本上是围绕南昌而建,在省内循环。如今,全省已开工建设了13条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80公里,排全国第9位,打通了通往周边省份的出省主通道,省会南昌到各设区市的道路也实现了高速化。较为完备的高速交通网络,促进了省内“4小时经济圈”和省际“8小时经济圈”的形成。
      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是立足于江西省情的重大决策。“跳出江西看江西,立足全局看江西”,把江西的发展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江西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优势。这就是毗邻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可以说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这一独特的区位条件,加上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等,对外来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只要思路对头,就完全有可能把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转变为加快发展的势能,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从做沿海发达地区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到“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主动出击,凸显了江西人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心和韧性。在地处江西“东大门”的上饶,市委书记姚亚平对记者解释说,“以大开放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搞工业化,第二要以大开放为主,不是关起门来搞工业,而是要借助外来的市场要素办工业。以工业的崛起实现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开放的经济需要优良的环境。为了打造环境这个“最大的品牌”,江西全力推进交通、电力、通信、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用电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电力供应保证了连续4年不拉闸限电;昌北机场航班大幅增加;九江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年前的10倍;南昌至深圳、厦门等地的海铁联运已经开通;新建的赣龙、铜九和武九铁路使江西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通达。
      发展开放型经济,光有发达的交通、充足的电力等是远远不够的。江西省代省长吴新雄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地区之间在硬环境上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环境优势更重要的体现在一个地区开放的理念、方针、服务、效率、诚信,以及一个地区领导敢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精神上。”为此,江西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共精简了72%的行政审批事项,清理了5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109项地方性法规和省级行政许可。与此同时,在全省上下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致力于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规范的法制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
      以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物流商贸中心为目标,南昌市全面优化经济环境,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在海外某同业公会公布的投资环境综合排名中,南昌从2002年的“不予推荐城市”,到2003年成为“予以推荐城市”,最近连续三年被列为“极力推荐城市”。“十五”期末,开放型经济对南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4%。
      在江西大开放战略中,工业园区的建设具有着重要意义。从2001年开始,江西省主要利用荒山、丘陵和滩地,开发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在园区内,工业企业集中布局,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集中处理工业污染,降低了入园企业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有效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工业园区已成为江西省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2005年,全省工业园区实际利用外资16.5亿美元,占全省的68%;实现工业增加值45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4.7%;上缴税金94.97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2.3%。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江西省副省长、九江市委书记赵智勇对记者说,他们提出“跳出九江谋发展”,就是要实现由行政区划经济向区域经济的转变,把“一脚跨三省”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活力,使九江成为“赣鄂皖湘区域性转港贸易物流中心”。
      开窗引入大江来。如今,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江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开放型经济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7%,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对新增就业的贡献达到50%。“十五”期间,江西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562个,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75.7亿美元,超过此前20年的总和,增长速度和人均水平位居中部地区首位;全省进出口总额以年均20%速度增长,2005年突破40亿美元大关,出口超过24亿美元。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随着大开放战略的实施,江西开放型经济有了看得见的变化,成效喜人。然而,实现江西经济的持续发展,仅有外源发展动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把外源型发展和内源型发展结合起来。
      江西的同志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近年全省每年都引进省外资金约1000亿元,但每年通过银行流到省外的储蓄资金也达到1000亿元,这就是说,引进的资金与流出的资金相当。如何让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发展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一切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江西面临的又一个现实课题。
      新余市委书记、市长汪德和说,把GDP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财富,是发展经济的根本要求和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富民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推进百姓创业,提高群众的投资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使老百姓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
      “兴赣”要“富民”,“富民”须“创业”。2005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大开放与本土创业紧密结合起来,作出了开展全民创业,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致富的战略决策。
      以“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全省启动。
      为了在全省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全省最大限度地开放创业领域,激活各类创业主体,加强创业培训,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省委宣传部组织了由优秀创业者组成的创业先锋宣讲团、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创业文化宣讲团、由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创业政策宣讲团,分赴全省各地,宣传创业政策,弘扬创业文化,营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舆论环境;省工商、质检等55个相关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服务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有关部门还结合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通过发放小额贷款等措施,鼓励群众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鹰潭,市里的同志告诉我们,该市余江县有个中童镇,全镇3.2万人,常年在外经销眼镜的就有1.2万人,年销售收入达到20多亿元。最近,他们在家乡兴办起眼镜工业园,从浙江引进了30多家眼镜生产企业。小眼镜闯出了大市场,富裕了一方百姓,活跃了当地经济。
      在抚州,市委书记钟利贵向我们介绍,该市资溪县是一个人口不足12万的小县,那里不种小麦,没有面粉厂,但在两位创业者的带领下,资溪人把7000多家面包店开到了30个省区市的1000多个城镇,还开到了国外。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小小的面包,人均储蓄达7000多元,列全省前茅。
      在萍乡,记者采访了以花炮生产闻名的上栗县。在全民创业的热潮中,这个县以“放开、扶持、服务、引导”的8字方针,力促民营经济发展。2005年全县9个乡镇全部进入全省百强乡镇,其中上栗镇进入全省10强乡镇。
      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一旦激发出来,其能量是巨大的。据2005年下半年统计,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增长32%和16%,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个体工商户,高出全国平均增长率近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自主创业日益成为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据分析,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9.3%,农民人均从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增长了21.8%。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江西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全民创业、和谐创业正在成为推动江西经济新一轮增长的源泉。
      和谐是发展的基石
      记者在江西采访期间,正值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六中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江西的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吉安市委书记弘强对记者说,按照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启动了江西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就吉安来说,我们提出了建设“实力吉安、效率吉安、和谐吉安”的目标,而“和谐吉安”是建设“三个吉安”的出发点、落脚点。
      按照“在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和谐中谋求更好发展”的理念,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五个统筹”,让人民群众参与发展的进程、分享发展的成果,为构建和谐新江西积累了丰富经验。
      近年来,江西城市面貌的迅速改变常常令外来者惊羡不已。
      在省会南昌,人们惊讶地看到,8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红谷滩上,崛起了秀美的花园式生态型新城区,一个融历史名城、山水都城、现代新城于一体的新南昌日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宜春市,如今以“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水相抱”的山水生态城市美名远播;武宁、玉山、兴国、南丰……记者走过一座座县城,每每为城区优美的环境、整洁的市容而感叹。江西的城市品位日益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在城镇越变越大、越变越美的同时,江西农村面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日新月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省委、省政府每年都要出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措施、新办法。为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了“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的发展思路;为繁荣农村经济,明确了“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20字方针;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建立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等等。
      在江西,统筹城乡发展的格局已初见端倪:城市化率由5年前的27.7%提高到现在的37%,增幅超过了前20年的总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和8.9%,尤为令人振奋的是,在这个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连续3年高出了全国平均水平。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值得珍惜的后发优势。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江西提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那就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在经济快速增长、城乡面貌巨变的同时,江西留住了青山、碧水、蓝天。省环保局的同志告诉记者,去年,江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05%,居全国第二位;全省主要河流的水质84%达到了Ⅰ—Ⅲ类;设区市空气质量达到Ⅱ级标准的占8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79%,列全国第8位。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近年来,江西财政收入每年以数十亿的幅度增长,这些新增加的财富用到了哪里?翻开江西省发改委“十五”统计资料便可一目了然:绝大部分都用在了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攸关的民生问题上。
      “政府埋单,农民看戏”便是其中备受称道的一举。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介绍,为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2004年省财政专门拿出了6000万元资金。为用好这笔资金,结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江西探索了一套全新的文化事业补助机制:把电影票、戏票直接发给农民,让农民自主选择爱看的节目;之后,剧团和电影放映队拿着农民的戏票,找财政结账。这种模式在广大农村大受欢迎,今年这笔专项资金增加到了一个亿。
      即使增长有目共睹,江西仍然是一个财政并不宽裕的省份。
      但是5年来,江西农村23万“五保户”的供养标准一提再提,已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已超过了95%;2005年,105万企业离退休人员获得了养老金64.6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由7个县扩大到了11个县,202万农民获得了就医补助……
      公共财政向弱势群体倾斜,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使得江西人民在经济的跃升中尝到了甜头,分享了好处,江西崛起的事业因而成了老百姓自己的事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江西在变。然而,江西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江西这几年的发展变化还是初步的,作为中部地区欠发达省份的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江西的主要矛盾。“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江西人民正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努力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为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