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泰州市委书记 朱龙生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江苏泰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近年来,我们立足本地实际,创新发展,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泰州特色的发展之路。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2.3亿元,财政收入114亿元,分别是建市之初的2.9倍和5.5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1996年翻了一番;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列江苏省第一。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泰州作为新建市,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为此,我们紧紧围绕“四大”做好文章:一是培育大企业。发挥泰州工业产业优势和特色,推进产业集聚和整合,着力培植和发展规模经济,全市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其中,“春兰”、“扬子江”、“陵光”、“正太”集团已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500强;4家医药企业成为全国医药百强企业;20家企业年利税过亿元。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905家,销售收入超过1100亿元,同比增长30%。二是主攻大项目。2005年全市实施了40个重大技改项目,平均单体规模达2.28亿元,且多数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两年来,累计开发实施省以上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9项,建成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三是实施大开发。扎实组织好沿江开发和跨江联动开发,初步形成了靖江开发区以船舶修造、新材料、现代物流为重点,泰兴开发区以精细化工为重点,泰州经济开发区以石化、制药、建材为重点的三大经济集群。目前,沿江地区投资在1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重大项目达20个。其中,投资6亿元的扬子江药业城基本建成;动态总投资86.6亿元的国电泰州电厂一期工程(2×100万千瓦)已开工建设。四是构筑大交通。目前有6条始发线路的宁启铁路泰州站已建成启用;总投资18亿元的沿江高等级公路已全线开工建设;泰州港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建成营运;泰州过江通道今年即将开工。大企业、大项目、大开发、大交通带动和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步入又快又好的发展轨道,今年前三季度,泰州市工业经济增幅居全省第4位,连续4年呈现销售收入增幅高于生产增幅,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的良好态势。由于泰州在实践中坚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在工作中重点抓好3个协调:一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优势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等10大特色产业,建成了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1个省级示范区,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50%以上。加快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农户创办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个、亿元以上的达30个。加快发展民营经济。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已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今年前三季度,民营经济实现税收占全市税收的73%。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已超过80万人,农民年收入的3/4来自第二、三产业。加快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着力统筹城乡建设,去年在投资60亿元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中心镇5家,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家,省级重点中心镇7家,有22个乡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同时,泰州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着力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去年全市累计投入60亿元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鼓励和支持沿江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同时,积极加快经济薄弱地区的发展步伐。对全市30个经济薄弱乡镇,继续实施市委常委分工挂钩负责制,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经济薄弱乡镇的农民自主创业,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30个经济薄弱乡镇人均GDP同比增长19.7%,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30%,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泰州市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国家有关评估;建成了两所本科院校,高教园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投资3.5亿元的市文化中心已动工建设。同时,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泰州还积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加大环保工作力度方面,率先实行了环保听证会制度,所辖4市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制定并组织实施科学的沿江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做到集约、节约发展,着力打造“绿色泰州”。目前,泰州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15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超过省级园林城市考核标准,并建成了大规模的银杏森林公园和江苏最大的水上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领导值班接待。由市4套班子领导组成10个信访值班小组,轮流参加信访值班,每个小组值班一星期。去年市领导参加信访值班接待上访群众40批335人次,绝大多数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和处理。 同时,在全市实行律师参与信访制度,引导上访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和处理问题。二是干部深入基层。深入推行领导干部下访活动,下发了《党政干部下访工作实施意见》,并制定下访预告制、限时办结制、双向承诺办理制、及时反馈报告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去年全市各级干部累计下访2.6万人次,收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近万件,为群众办实事8700多件。市党政干部下访工作得到了中纪委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三是开办百姓论坛。在基层建立百姓论坛和民主恳谈制度,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座谈对话、征求意见、民主协商、排忧解难。近3年来,全市基层和社区开设各类论坛和恳谈800多期,消除群众各种疑虑、解决各类“疑难杂症”1300多个。在开辟《行风热线》,接受群众咨询、投诉的基础上,今年还创办了“百姓议事园”,定期邀请市领导、部门负责同志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共商发展计策,受到群众欢迎。四是全力以赴解民困。着力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去年为3.8%,连续多年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被表彰为再就业先进集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养老、失业、医疗3项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8%、98%和95%。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保率82.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为解决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出台了相关政策,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失学。今年还开展“快乐从心开始”爱心医疗救助活动,免费为20名家庭贫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治疗。 目前,围绕“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总体目标,泰州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力争到2011年实现经济总量再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900亿元,人均达40000元;财政收入达3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00元,努力建设一个产业更加先进、城乡更加繁荣、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的新泰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