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吉林省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1月20日 09:17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牧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布局呈四大带状经济分布:
    一是玉米带上的牧业经济。包括长春、四平、辽源三个地区及吉林、松原的部分县(市),位于我省中部,松辽平原腹地,是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主体,粮食饲料资源和秸秆饲料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生猪、肉鸡和肉牛条件十分优越。是吉林省的“粮仓”,也是全省的生猪、肉鸡、禽蛋、牛(含奶牛)的主产区。
    二是松嫩草原带上的牧业经济。包括白城、松原(扶余县除外)两个地区以及四平的双辽市。该区草场面积2800多万亩,占全省草地资源的30%左右,是我省传统的牧业生产基地,是我省羊的主产区,正在成为我国优质细毛羊的主要育种基地。
    三是长白山带上的牧业经济。包括通化、白山、延边三个地区及吉林市的部分县(市)。这一区域森林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79.2%,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林下野生饲料资源、草山草坡和蜜源植物十分丰富,有草山、草坡885万亩,林间草地700万亩,发展山区特色牧业得天独厚。在重点发展我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之一延边黄牛的基础上,养蜂业、肉犬业等特色牧业也形成了一定发展规模,独树一帜的椴树蜜已打入国际市场。
    四是城乡结合带上的牧业经济。包括大中城市郊区,城镇郊区社会经济基础好,交通方便,能源充足,信息快捷,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也比较高,适应城市菜篮子需求的高效牧业经济发展比较快。主导产品是肉鸡、蛋类和奶类,已成为集约规模经营的商品生产基地,实现了肉鸡、鲜蛋、牛奶的自给有余。
    2005年末,我省生猪发展到3050万头、牛900万头、羊765万只、禽6.7亿只,分别比2004年增长10.91%、4.65%、4.79%、5.35%。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10万吨、100万吨和30万吨,分别比2004年增长7.64%、5.26%和15.38%。全省牧业总产值达到450.14亿元,比2004年增长12.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的45%。全省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到950元,比上年增长100元,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29.87%。
    随着农村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畜牧业生产的固有弊端也逐渐显现,即小生产与大市场,分散饲养与规模经营,养殖与加工、流通环节,一、二、三产业不协调等矛盾,严重制约着畜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进程。
    实践表明,突破这些难点,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此,连续三年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一定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好,把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龙头”来抓,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来抓。吉林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及时制定并实施了“粮变肉”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
    一、基本发展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省龙头加工企业数量已经达到219家,年加工总能力2亿多头(只),畜产品加工总产值近150亿元,有5户企业被国家确定为重点龙头企业,有19户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10多万个农户。2005年我省屠宰加工肉牛50万头、生猪200万头、肉羊50万只、禽1.2亿只,创历史新高。产品开发逐步系列化,鸡产品已达到491个品种,牛产品已达到155个品种,猪产品已达到220个品种。在熟食制品开发中,肉鸡已经开发了7个系列340个品种,牛已经开发了8个系列410个品种,猪已经开发了14个系列105个品种,羊已经开发了15个系列60个品种,鹅已经开发了3个系列46个品种。
    二、发展的特点
    (一)龙型经济基本成形。初步形成了牛、猪、羊、鸡、鹅、奶、鹿、蜂、兔、草10条牧业龙型经济。以德大、卓越为主的肉鸡龙,年加工能力已达到1.12亿多只;以皓月、金昌为主的牛龙,年加工能力已达到40多万头;以华正、金锣为主的猪龙,年加工能力已达到400多万头;以广泽为主的奶龙,年加工能力已达到20多万吨,以德莱、正方为主的鹅龙,年加工能力已达到2000多万只;以长双鹿业、东丰鹿业的鹿龙,年加工成品能力已达到40多吨;以省养蜂研究所、延边宝利祥为主的蜂龙,年加工能力已达到8000多吨。以四平市种兔场为主的兔龙,年加工能力已达到1000多吨;以省农科院草业公司为主的草龙,年加工能力已达到20万吨。
   (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积极协调、谋划和运作牧业大项目,加快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全省列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一共有7家,投资规模46.81万元,截止目前都已启动建设。皓月公司、金昌公司、华正公司等重点建设项目比较快。皓月公司50万头屠宰加工、10万吨熟食制品加工、30万吨饲料生产、50万张皮革加工、1200吨生物制品、5万吨有机肥生产等6个子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其中,50万头牛屠宰生产线和10万吨熟食加工生产线,都已建成投产。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牛50万头、肉羊20万只,居世界第四位,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
   (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省内几家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定位整体在升级,加工重点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皓月公司、金昌公司、德大公司等企业,围绕肉制品、熟食制品、生物保健制品、结缔组织及皮革开发等,加大了规划、生产、市场及研发的投入;各市州、县(市)都从本地的资源特点、发展基础出发,一方面积极争取为大型企业搞好配套,一方面大力扶持以民营投入为主体的初加工企业。围绕着肉鸡、肉鹅、肉牛、肉羊屠宰和初加工,一些中小企业在县市这个层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东丰县鹏翔牧业公司年生产3000万只肉鸡屠宰、东辽县大志禽业公司1000万只肉鸡屠宰、农安县天歌鹅业公司1000万只鹅食品生产等项目正在建设,有的已经投产。德惠市围绕肉鸡屠宰加工形成了产业集群,在种鸡、屠宰、熟食加工等环节,又形成了16个小龙,年屠宰能力增加了8000万只。
   (四)域外企业纷纷涌入。由于我省发展环境和饲养基础的吸引,域外一些大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把加工的触角向基地转移。先期进入我省的一些企业,在扩大加工能力,还有一些企业正在与各地进行洽谈,积极争取进入。山东金锣集团在九台市把生猪屠宰加工能力由30万头扩大到300万头,并且新上了4500万只肉鸡屠宰线。上海汉德食品有限公司在榆树市投资1.2亿元,建设了年屠宰加工肉牛10万头及生物制药项目,一期工程投资7000万元,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线已建成投入试生产,日屠宰肉牛300头。鸿大公司一期投资6700万元在德惠市建设了3600万只的肉鸡屠宰线,变过去收购肉鸡搞加工为就地加工。江苏雨润、辽宁辉山等域外公司也纷纷进入我省。
   (五)对外贸易增长明显。一是出口总量增长。据长春海关统计的数字显示,今年1-10月,全省肉类出口21734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4.5%。二是进口国数量增长。鸡肉及熟食制品进口国数量保持基本稳定。牛羊肉及熟食制品进口国数量增加。由去年的8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今年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三是熟食出口数量及品种增长。2005年1-10月份,全省出口鸡肉制品总计13066.8吨,比2004年同期增长103.1%,其中日本增长68.6%,韩国增长338.4%。除此之外,对牛肉熟食制品的需求量也开始增长,金昌集团生产的牛排汤、牛尾汤、牛小肠汤,在韩国市场非常受欢迎。皓月公司向香港、马来西亚也出口了115吨熟食制品。四是出口创汇增长。据长春海关统计,2005年1-10月份全省畜产品出口创汇51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5%。
   (六)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近年来,我省坚持实行多元统筹,科学指导,大力扶持,合力推进。在组织指导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全省上下形成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氛围。在政策扶持上,我省相继制定两个政策性文件,在工商税收、招商引资、用地用电、产品流通、人才开发等方面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1997年确定省级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2005年又安排5000万元,2006年增加到1个亿。在强化合力上,省、市、县三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畜产品加工业总体运行情况是好的,但是在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瓶颈,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加以解决。
    一是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和饲养基地的利益连接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加工企业和饲养户往往还是买卖关系,致使生产出现波动;重点龙头企业与小型龙头加工企业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整合,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围绕着畜产品加工的包装、储运等相关产业开发还不是很快。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一些企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生产经营上,不注意企业长远发展,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例如,对企业新产品研发投入的人力、财力远远不够,新产品储备远远不足。有的企业的产品是长期一贯制,缺乏后劲。这使得我省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方向发展的速度较慢,难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是发展资金不足。一些重点龙头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大,资金需求量比较多,加之省内融资渠道有限,基本建设投入和再生产流动资金还比较紧张,新上项目和扩建工程建设滞缓,迟迟不能竣工投产,客观上制约了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发展速度。
    四、发展的建设与对策
    目前我省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创新体制、强化措施,充公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整合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要素是促进我省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重要产业的重要保障。
    (一)加大扶持力度。根据国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要求,在政策、资金、项目向上应更多地向畜产品加工业倾斜,各级政府应专门安排资金,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予以扶持,相关金融机构要及时支持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全理的资金需求。其他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各项扶持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为畜产品加工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二)加强基地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配套协作,把良种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无规定疫病等方面的项目建设与原料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整合各方资源要素,提高畜产品加工业原料基地建设的步伐。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尽快提供符合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配套畜牧科学技术,加大畜禽高产、优质、高效饲养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加强畜禽疫病防治的研究,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同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生产精、深产品,促进企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方向发展。
    (四)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机构特别是跨国公司、集团的合资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资本运作和管理经验,提高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把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与国外雄厚的资金和技术相融合,真正把我们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畜牧业产业化利益分配的新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形式,使农民与龙头企业实现风险共耽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户和企业管理者自觉履行各种经济契约和合同,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五、“十一五”期间我省发展重点
    从全省总体情况看,畜禽及其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第三个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头企业在加工量上和加工的畜禽品种上已经比较齐全,但是在精深加工产品、名牌产品开发上还刚刚起步。“十一五”期间,在深入实施“粮变肉”工程中,要把产品的精深加工、品牌开发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加快加工产业的升级换代。
   (一)加快畜禽屠宰业向食品制造业转换。当前肉类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胴体肉在减少,分割肉在增多;冷冻肉在减少,冷却保鲜肉在增多;农贸市场的肉类销量在减少,超级市场的肉类销量在增多。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客观要求加工企业必须向精深方向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搞好四个精深加工。一是在肉制品上,重点开发高端牛肉、羊肉、猪肉和禽肉产品,努力在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以及超市的高档肉品消费中占有更大的份额。二是在熟食制品上重点开发具有地方风味的安全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三是功能保健品的开发,重点开发长白山蜂保健品和长白山梅花鹿保健品。四是生物制品开发,重点利用动物血开发生物制药和生物保健制品。
   (二)加快毛皮原料加工向裘皮革制品制造业转换。我省是皮革资源大省,但加工相对滞后,尤其是原皮加工环节薄弱。
    “十一五”期间,要把裘皮加工和革制品生产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发展。
    在裘皮加工上,重点抓好吉林市其仕养殖业公司50万只水貂裘皮加工项目,建设大安市东北亚狐、貉皮张集散中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建设狐、貉裘皮加工企业。以吉林金凤公司、辽源吉康牧业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建设獭兔裘皮加工业。
    在皮革加工上,大力扶持皓月公司、洮南皮革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皓月公司与意大利马里奥·莱葳公司合资建设皮革加工项目已于今年5月份开工建设,到年底投入试生产。该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5亿元,建设50万标张牛皮加工和20万套汽车座垫生产线,二期投资10亿元,使牛皮加工能力达到100万标张、汽车座垫达到50万套,新上200万标张羊皮加工项目,三期投资15亿元,使牛皮加工能力达到150万标张、羊皮加工300万标张,汽车座垫达到50万套,新上50万标张鹿皮加工项目。
   (三)加快饲料、兽药投入品生产向支柱产业转换。我省饲料和兽药加工业发展比较快,到2005年,全省饲料生产企业达到508家,其中年生产5万吨以上的企业3家,生产能力可达到550万吨,实际生产量281.7万吨,实现产值70.3亿元。全省兽药生产企业发展到68家,到目前已有8家兽药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预计到年末将有20家兽药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
    由于我省有丰富的饲料和兽药资源,饲料和兽药产业还有着巨大的开发空间。“十一五”期间,要努力把饲料和兽药工业建设成为我省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
    1.在饲料工业上,突出抓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推进企业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促进饲料产业集群化,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向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和屠宰加工一体化发展。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模式,统筹考虑养殖、饲料和加工,促进牧业产业链条的合理延伸,使饲料生产和农民饲养有机衔接、相互促进。三是围绕玉米资源开发饲料用等高端产品。饲料添加剂需要的赖氨酸、蛋白粉等都来自玉米的深加工,可以说玉米资源是饲料之王,这也是我省饲料业的重大潜力所在。四是开发粗饲料资源。我们围绕种植专用饲料、苜蓿草、农作物秸秆和天然牧草加工,开发粗饲料资源。
    2.在兽药工业上,突出抓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升级改造。通过引资、融资或重组,加快对原有兽药企业按照GMP标准进行改扩建。力争到“十一五”期末,GMP标准的兽药生产企业超过50家。二是抓新产品开发。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推动省内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结合,加快研发动物疫病预防和治疗等新产品。三是抓兽用生物制品。兽用生物制品是疫病预防的必备品,市场需求量大,企业效益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重点开发常用生物制品、特种经济动物生物制品、宠物用生物制品、破伤风血清生物制剂、胸腺肽生化制剂等。四是抓中兽药开发。重点围绕长白山中草药资源,针对当前畜禽消化、泌尿、血液循环等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研发新的中兽药方剂,加大中兽药开发力度。
   3.加快大宗畜禽及其产品向品牌、名牌转换。品牌对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到2005年末统计,我省畜产品已有2个品牌获得中国名牌称号,获部以上名牌称号的4个,在商务部对外公布的全国三绿工程30个畅销名牌中我省有2个,省级名牌29个。德大鸡肉、皓月牛肉、金昌罐头等品牌弛名国内外。皓月公司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享誉伊斯兰世界,皓月的清真肉及其制品越来越受穆斯林的青睐。
    “十一五”期间,要把品牌开发、名牌开发作为龙头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依靠自主品牌开发国内外市场。要突出吉林特色,把具有吉林区域特点的品牌做大做强。我省的肉鸡制品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已经有一定的影响,牛肉和羊肉制品在伊斯兰国家也有一定影响,蜂产品、鹿产品等保健品已经打入欧洲、亚洲一些国家的市场,华正的猪分割肉在国内各大超市的影响越来越大,还有延边黄牛、草原红牛、山黑猪、吉林豁鹅等传统的品牌。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引导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建设,推动企业与省内外科研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有机结合,形成强有力的品牌开发力量,创品牌,创名牌。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