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南京江宁区积极探索和谐社会建设新路径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1月22日 10:02
    江宁区已成为南京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
    今年1至10月,江宁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8亿元,财政收入54.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61亿元,农民现金收入6950元,同比分别增长20.6%、29.8%、45.9%、19.3%。江宁区委书记刘捍东告诉记者,江宁的主要经验是坚持把和谐发展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全过程,着力摸索具有江宁特色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归纳起来,江宁区在发展过程中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总量上,江宁作为南京重点发展的“三大新市区”之一,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亿元,财政收入50亿元,工业总产值509亿元,已成为一个经济强区。在增长质量上,江宁区全力推进自主创新,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电力设备、软件研发、新型能源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现代物流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彰显产业发展优势。目前,全区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60多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220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级以上名牌产品50多个。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江宁撤县设区后,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求实效。今年1至9月份,全区393个重点产业项目有272个项目落户在镇街工业集中区内,镇街财政收入增长45%,高于全区增幅17.3个百分点。江宁区还以农村实事工程为载体,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辐射,使100%的村、50%的村民小组实现了道路灰色化,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实现镇村及村民小组全覆盖。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江宁区投入近6亿元,新建了江宁高级中学、江宁职教中心新校区和4所开发园区学校;全区镇村公益性文化设施总面积达2.92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以区文化馆、镇街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为主体的文化设施布局体系;45.3万农民享受到新型合作医疗;新建了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的现代化体育中心。
    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互动。
    2005年,江宁跻身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行列。全区万元GDP能耗由2001年的1.4吨标准煤,下降到目前的1.04吨标准煤。两年来他们累计投入6.56亿元用于城市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绿色江宁、工业污染防治等8大类、近百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健全社会保障网络。江宁区每年直接提供各类就业岗位3万个,全区34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已有28.4万人实现转移就业,全区有7311户困难家庭、15164名困难群众每月领取到最低生活保障金;有1.2万名老人无条件享受基本养老保障;农民医疗保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江宁区建成“网上政务超市”,开展“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服务,平均每个项目节省审批时间近30天。为促进社区协调发展,江宁区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劳动和社会保障站等服务网点230多家。
    打造安全安定的环境。全区基本建立起社区防范网、街面巡逻网、治安卡口网、科技防控网、单位自防网“五位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2005年,江宁区万人发案率0.69%,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5%。着力完善“区领导信访接待日和巡回访”制度,去年以来,全区累计接待来访群众5769人次,阅批群众来信512封,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宁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以8项工程26件实事为重点,以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区形成蔬菜、奶牛养殖、经济林果、西甜瓜、茶叶等8大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布局;重点扶持发展光明乳业、白象食品、达丰羽绒、顺达实业等25家农副产品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他们以治理农村垃圾为重点,在全区全面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模式,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运用,垃圾转运处理率达到84%,农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