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1月27日 09:06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就要进一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近几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断采取支农惠农政策,使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粮食连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总之,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助于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有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有助于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引导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此,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要围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有针对性地在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投资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建设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的扶持作用。二是有针对性地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三是有针对性地在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着力培育产业支撑,为小城镇发展、为农村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此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应重视对国外经验的研究与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设立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这些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通过吸收本地区存款并投入到本地区的方式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有效改善了农村的金融环境。有鉴于此,为了进一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财务健康、监管到位、有持续发展能力、主要为农村服务的金融企业。在继续完善和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