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基地+基础+创新 湖南"铁三角"爆发力无穷
文章来源:三湘都市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1月30日 09:46

      作为省会,长沙在市场要素、交通环境、人才储备等多个方面具有着强大的优势,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长株潭地区时,长沙似乎有很多话要讲。但长沙市副市长徐湘平代表该市市委、市政府接受采访时,回答却肯定而简洁:“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增强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未来五年,我们将认真贯彻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在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推出更有力的举措,为长株潭城市群乃至全省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基地+基础+创新”这一新思路和新模式就像一个稳稳的“铁三角”,将带来源源的动力辐射长株潭,乃至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
       4个产业集群剑指中部
      “谈一体化切忌目光局促,为谋整合而整合。”徐湘平表示,长沙将更多地着眼全国和全省的产业布局调整,着力建设在中部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潜力的产业基地。“借好中部崛起的东风,谋好了全盘布棋,长株潭一体化也就水到渠成了。”他告诉记者,长沙将在未来5年,以中部地区为目标,集中力量建设4大产业集群———依托在新材料领域研究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的优势,建设中西部地区的新材料核心研发基地和龙头产业聚集地;依托浏阳生物医药园,建设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长沙)生物产业基地;依托长沙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集团,建设中部最具竞争优势的软件和数字媒体产业基地;依托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三河智能等核心企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突出做大做强机械、汽车、家电三大产业集群。
      生产要素将高速流动
      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是长沙“铁三角”的前提保证。建立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框架,提升城市发展的综合承载和配套服务能力是先期目标。“长沙一旦达成上述目标,辐射益阳、常德、岳阳、娄底等省内重要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就将贯通,生产要素将在全省毫无阻滞的高速流动。”徐湘平向记者勾画出了一幅未来蓝图,而要真实地触摸这一现实,长沙要做的是:加快霞凝新港三期、黄花机场扩建、长株高速、长潭西线等10大重点工程建设,建成中国内陆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化航运港口、现代化国际航空港和长株潭高速外环。
      科技优势就是竞争力
      目前,长沙的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居全国第一,人才竞争力居全国第16位。徐湘平认为,省会的科技、人才优势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并可造就更为惊人的竞争力源。“只有推进体制创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深化投融资体制、要素市场的改革,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切实消除非公有资本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性障碍,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及科技方面的优势。”此外,优势文化所独具的“内功”也令长沙颇为看重。“推进文化创新,在城市人文精神的塑造、城市形象品质的提升、城市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内在推动力。”
      “双翼龙”冲刺中部第一极
      “很明显,长株潭的内部构成是‘一主两副’,即长沙是主中心,株洲、湘潭是副中心。”“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提出者,省社科院教授张萍用手在桌上划出三个圈:一大两小。
      “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长沙以其各方面的明显优势,仍将毫无疑义地充任长株潭的‘龙头’,而株、潭则充当‘两翼’。”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唐宇文用一个比喻诠释了长沙的定位。
      而从现实发展优势看,长沙率先发展的势头强劲,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工业、生物医药为主的支柱产业。在产业布局上,张萍认为,长沙可以定位为“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即全省服务业发展中心和工程机械业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和生物医药基地。
      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长株潭3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539.2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长沙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31.8%,高出长株潭3市规模工业增加值8.8个百分点,成为长株潭最强有力的引擎。
      唐宇文进一步阐释这种“龙头”和引擎作用:长沙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教中心、创新中心的地位已无可撼动,仍将处在长株潭和全省产业结构的最高端,未来的发展应定位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成为全省的“总部中心”和国内区域性“总部中心”。同时不断加快开放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尤其是泛珠三角和中部崛起中的区域合作,使自身龙头地位不断强化并发挥出来。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