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城市群“成形不成群”现象分析
文章来源:新华网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2月6日 10:47
发展区域经济必须依靠增长极和增长点的带动,优先发展具有凝聚效力的核心城市群已经成为中部崛起战略中关键的一环。然而,中部城市群能否最大程度发挥各自在配置资源上的优势,成就“头羊效应”,还需要市场的最终检验。
——成形虽早成群犹难
从地理上看,中部各省基本上都存在城市群的雏形,中部崛起战略中重点规划发展的“四大城市群”为:上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就有了“长(沙)株(洲)(湘)潭”融合之说,从湖南省会长沙到传统工业基地株洲市、湘潭市不过40公里,株洲、湘潭两地不过10公里,三地是天然成群的“品”字分布。
皖江城市带也在16年前首次由安徽省委提出,当时称为“皖江开发”,其后最终形成以合肥为圆心,以长江流经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为圆弧,形成承接东西的扇面格局。
武汉市则独具“九省通衢”之便,在其周边100公里半径内,集中了8个中小城市,足以形成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湖北近年启动“1+8”武汉城市圈,北连孝感,东接黄冈,南牵黄石、鄂州、咸宁于一线,西笼仙桃、潜江、天门成一片。
河南省则在郑州、治阳、开封的基础上,将周边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等九个城市合成中原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投资效益最好的地区。2005年,武汉城市圈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4008元,约为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1.2倍。在湖南省的一般预算收入、国内外投资及对外贸易额中,长株潭3市总量分占36%、50%、74%。中原城市群人均生产总值高出全省近3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比全省平均高出8.8个百分点。合肥-芜湖都市带集中了安徽省家电、建材、汽车等支柱产业,拥有亚洲最大的水泥企业,是我国第三大家电生产基地。
然而,城市群的发展不是地缘凑合就能够形成的,在许多学者看来,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中部省份城市群的群聚、带动效应并不明显。
以武汉市为例,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高新产业“底气十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辈出,钢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综合优势明显,但是一城独大、向东向南辐射能力有限,是其“软肋”。从城市群结构看,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中第一层次城市仅有武汉市,且首位度畸高,缺乏第二层次城市,第三层次城市较多且城市规模小,农业比重大,经济实力弱,是畸形的断层结构。
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亚莉认为,中部城市群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格局,总量规模还比较小,综合竞争力有限,竞争力和创新力不足,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城市特色还不够突出。
——“围城”先要“拆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云彦教授说,城市圈各成员应是一个有机整体,内部必须有一个相对分工,同时有一个紧密的内部联系,才能成为经济圈,否则只是简单堆砌而已。
由于受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的掣肘,行政分割的排斥力量大于市场整合的凝聚力量,中部城市群的产业分工不明确,优势和潜力无法得到发挥。长株潭一体化推动了24年,然而咫尺之遥的三座城市时至今日,客运交通系统依旧“各自为政”。交通,通信、金融、环境方方面面的割据是每个城市群遭遇的一堵堵“城墙”。
面对这些难题,四大城市群已进入全面发力和起跳的新阶段,各自选择突破口着力破解成形不成群的难题。中部各省加快城市一体化进程,“融城大公交”“通信一体化”“金融同城”“信息同享”正在城市群内变为现实。长株潭三市开始了区域合作的框架搭建,湖南省还将申报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以突破三市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体制障碍。郑汴快速通道将成为推动“郑(郑州)汴(开封)一体化”中原城市群战略中的“急先锋”,从郑州到开封只需30分钟车程。
作为“东向战略”的一部分,安徽省把“沿江城市群”作为融入长三角、促进加速崛起的一个突破点。目前安徽省“沿江城市群”通过沿江高速公路以及建设中的合肥-南京城际高速铁路与长三角地区日益联为一体,长三角城际铁路网也将安徽“沿江城市群”纳入规划。安徽省的主要城市群与长三角实现了“无缝接轨”,加快了长三角地区向安徽的产业梯度转移。2005年安徽省利用省外资金801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资金占55%以上,主要集中在安徽省的沿江城市群,沿江城市群已经成为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平台。
自武汉经济圈概念提出以来,9城市政府部门搭建合作平台,工商、人事、教育、劳动、商业等部门纷纷签订协定,承诺在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子女入学、居民就业等方面,消除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政策,重点推进建设城市基础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的一体化政策框架,以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是通过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对区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让生产要素按最优配置的方向进行不断流动,就会有按比较优势进行的分工与配合,形成基础设施、产业、城乡“三个一体化”的格局,有了一体化,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才有提高。
——支点与杠杆的辩证法则
积淀着武汉城市商业历史风尘的汉正街,经过“二次创业”的洗礼,已经发展成为汉派服装产业的生产基地。但是,2005年以来,一项新的产业举措却真正改变了汉正街的产业格局。6000多家作坊式生产的服装企业全部关闭或搬迁,一部分西行至黄陂、汉川等地的工业园区。而在汉川市新河镇,一座集服装生产、物流、商贸、信息、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纺织新城正在崛起。
与汉正街服装作坊西出相对照的是,国内汽车生产巨头东风集团总部整体迁至武汉,重心东移;全国最大的水电施工企业“葛洲坝”,也决定总部东进武汉。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武汉的一个现实选择。在武汉市武昌区,一个“500强总部区”的宏伟规划正在实施中,这个500强总部区包括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经济500强、行业500强公司的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销售服务中心以及物流配送中心。
有专家将这一进一出称为“双迁模式”,也就是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在产业布局上做好分工:核心城市加快向“高技术、高加工、高附加值”的大都市产业升级的步伐,将一般传统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高技术产业和研发营销总部向武汉集聚,加工基地向周边布局,实行“前店后厂”式的区域分工。
如果说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那么撬动中部崛起还需要一个借助支点发力的杠杆,这杠杆就是产业集群。城市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力点,而真正让中部从“塌陷”的底谷中回升的力臂还是产业集群。
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亚莉提出,城市圈的实质是经济一体化,要害是产业分工,形成区域分工明确、配套紧密的产业链架构。这种产业链的布局应该是:在大城市,以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随着链条的一步步延伸,直到中小城市,以劳动密聚型的基础加工业为主,形成梯级布局的产业集群。
党中央、国务院为“中部崛起”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基地+枢纽+中心城市(城市群)”。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力臂”与支点相辅相成的发展布局。专家建议,中部6省要在区域整体宏观统筹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确定的“一个枢纽”(交通运输枢纽)、“三个基地”(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要求,促进各大城市群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网络框架的构建,走出一条有中部特色的协调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