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的追赶之路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2月12日 09:26
在14个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中,广东湛江的发展不是最快的,在其中可比的几个地级城市中,也不是最强的。近几年来,湛江作为欠发达地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加快追赶的经济发展之路。
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湛江港是湛江人的骄傲。湛江市委书记徐少华兴奋地告诉我们,今年湛江港口货物吞吐量可达8000万吨,2008年将迈进亿吨大港的行列,成为南方大港;8月16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湛江港被定位为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的主体港。
这两大“利好”,标志着湛江港口建设迈进新时代,也说明湛江市将迎来一个加速追赶的历史新阶段。
湛江地处粤西。新中国成立后,湛江依港而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已成为广东省内海陆空交通齐全的港口城。由于种种原因,湛江曾错失发展机遇,经济发展一度滞后。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湛江港以及湛江市的优势逐步为人关注。经济发展规律表明,港口是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根据国外经济学家对港口建设投资效益的长期研究,港口本身效益仅为8%,航运效益为17%,但对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体现为75%。城市发展史也表明,个性特色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选择。因此,“工业立市、以港兴市”成为湛江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后确定的新思路,提出依托“前港后厂,前港后库",重点发展临海型重化工业。
新思路带来新机遇、新效应。
随着湛江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25万吨级人工开挖航道以及2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三大工程”的陆续竣工,湛江港作为大西南最重要的出海通道地位日益增强。
港口经济呈现明显的拉升效应:大连华农、辽宁富虹大豆加工、俄罗斯塔氏集团湛江米克化能液氨、中油奥里油储罐、湛江奥里油发电厂、中石化东兴炼油厂扩建、中星重交沥青等大型项目落户湛江和湛江港,总投资已超过150亿元。2005年,全市临港工业总产值达340.55亿元,比2000年增长1.63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22%。
临港工业正成为拉动湛江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近年来,湛江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屡创新高,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截至今年8月,湛江工业经济效益指数持续上升,已达到286%,居全省21个地级市的前列。
城乡统筹发展求创新
湛江市700多万人口中有74%在农村。近年来,湛江市创新工作思路,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致力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的粤西农民。
走进徐闻县海安镇广安村谢成毅家的小院,就像走进了小花园。大榕树掩映下的小洋楼,红墙碧瓦。谢成毅告诉记者,他现在种着20多亩香蕉,还种了桉树。“现在路通了,客商的汽车能开到地头了,一公斤卖到了1.6元,好的时候要卖到3元以上啦。”老谢黝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在南山镇灵山宫村的地头,村民小组长李大谋对记者比划着说:“没改水那阵,甘蔗长到我的腰这儿,就旱死了;芒果开完花只长手指头尖这么大,就掉地上了。种什么都没有收入。是改水让我们农民过上了好日子。”
“改水修路”使徐闻全县70万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1997年前,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600元,全市倒数第一。主要原因就是“十年九旱”。为此,一项浩大的治旱工程在徐闻全县展开。几年来,他们先后投入治旱资金3亿多元,完成65宗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1.87万眼机井工程,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近38万亩,基本解决了干旱问题。随后,又对农业结构进行大幅调整。在全县建起20个具有特色的高标准连片示范点,形成23万亩优质菠萝、25万亩反季香蕉、30万亩北运蔬菜、25万亩珍珠养殖等10大商品生产基地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基地”的种养格局,形成了现代农业的雏形。
为了铺就农民的致富路,徐闻县又以“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模式,大建村乡公路,解决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据县委书记黄心强介绍,县政府给每个修路的村庄支持30至50吨水泥,通过调动各方人士“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结果几年下来,修成2500多公里的水泥路。全县道路建设总投入达近9亿元,其中7亿多元由农村群众、外出人员和各界人士筹集。几年来,共组织10000多名干部回村组织群众建设新农村。
2005年,徐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34元,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跃居全市首位。目前全县已创建各类生态文明村718个,占自然村总数的56.9%。
在湛江,使更多农民受益的另一件大事是糖业改革。“这场改革使全市300万蔗农受益。”湛江市农业局副局长陈继谦介绍说。
糖业占全市农业半壁江山,全市种植甘蔗的农民有300万。湛江市决定对糖业实行放开蔗区、放开蔗价、放开经营方式的“三放开”政策,关停并转12家糖厂,对22家糖厂全部进行改制,引入多种投资主体,实行真正的自主经营。经过几年努力,关系全市300多万农民利益的糖业已脱胎换骨、重现生机。改制后的糖厂与农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成了带动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2005年,仅糖业就给农民增加了7亿元的收入。
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0月14日,中华白海豚惊现湛江港湾。专家估算,湛江雷州湾和湛江港湾海域是国内第五处中华白海豚种群区,300头“海上国宝”的保有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且种群最为健康。主要原因就是湛江海域水质污染少、饵料丰富等。
正以大力发展临海重化工业为目标的湛江市,面临的最大挑战无疑是环境保护。以“振兴湛江、惠及人民”为发展理念的湛江市委、市政府硬是要给后人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去年,湛江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综合质量考评结果中,湛江市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前3位。市委书记徐少华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建设和保护环境的观念,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严把环保关口。在严控重污染项目上马的同时,对发电厂、炼油厂等重化工业企业的布局也充分考虑环保问题。湛江市委作出决定,无论经济发展规模或是城市扩张规模有多大,都必须保证做到4点:一是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在全国大城市的前列;二是饮用水源达到功能区标准;三是湛江港湾排污口实现达标排放,决不让海湾成为纳污池;四是要确保城乡环境整洁。
————大做“绿色文章”。2002年7月至今年9月期间,全市建成区新增公园11个,改建公园5个,新建小游园、小绿地37个,新增公园绿地279.22万平方米,加上各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共计新增园林绿地面积838.34万平方米。现在湛江市民走出家门不到10分钟即可到达一个小公园。而有着“海岸卫士”美称的红树林,在湛江已经达到7700公顷,占全国三分之一。
中华白海豚游来了,西伯利亚候鸟红嘴鸥飞来了;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大公司、大企业如戴斯酒店、沃尔玛等签约进驻湛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扎根湛江建厂扩资;市民可以免费畅游市区的所有公园,尽管市财政每年因此而增加800万元左右的开支;90岁以上老人每年享受免费体检……
一边是经济建设的亮点迭出,一边是满眼的蓝天、碧海、绿地。湛江,这个充满潜力的南国海滨城市,正在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的追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