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商务事业科学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6年12月20日 09: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商务工作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内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3年多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务实创新,各项商务事业实现了新的发展。2002年至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生产资料销售额保持10%以上增长,国内市场规模已达2.6万亿美元;外贸总额从6200亿美元上升到1.4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由第六位上升为第三位,今年有望达到1.7万亿美元;吸收外资1700多亿美元。商务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和谐运行。200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1.2万亿元,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7.9%,进口环节税和关税占全国税收的17.1%,进出口行业从业人员1亿以上,2005年仅出口就新增就业350万人,占我国新增就业人口的1/3。外贸进口和“走出去”还增加了国内资源的供应。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和谐社会的市场体系。商务工作关系国计民生,也关系千家万户。3年多来,商务部门与有关部门紧密协作,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致力于改善市场环境。仅2005年就查处酒类违法经营单位37000多个,取缔私屠滥宰窝点8500多个。社会食品卫生合格率达到91%。各地还广泛开展了“三绿工程”、“放心食品工程”、“放心食品示范店(场)”、“阳光食品工程”等活动,深受百姓欢迎。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截至目前,已在全国建设连锁化农家店11.1万个,这将使1.4亿农民受益,并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约95亿元,吸纳富余劳动力约51万人,扩大农村消费约400亿元。大力推进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目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98%都制定了商业网点规划,现代市场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坚持扩大开放,促进和谐社会的区域平衡。为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2000年以来,原外经贸部和商务部会同财政部连续多年安排西部经贸促进专项资金,帮助西部地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优化和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培养人才。为加快东北振兴步伐,安排东北地区外贸发展专项资金,在“万村千乡”、流通体制改革、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东北地区政策倾斜。为促进中部崛起,从2006年开始,实施“万商西进”工程,通过举办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支持国家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性贷款、培养商务人才等,推动外资和东部地区经济要素更多、更快地流向中西部地区。今年,在湖南长沙举办了首届中博会,到会客商2.6万人,签订项目1100多个,合同外资达99亿美元。
坚持互利共赢,创造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3年多来,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发展和谐的对外经贸合作。积极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已超过3万家,为东道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3年来,我们向发展中国家援建了68个大、中型项目,给予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宣布了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的八项措施,温家宝总理提出到2010年中非贸易额要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更加密切、广泛。我们还秉承国际人道主义,2005年向印度洋海啸、美国飓风、巴基斯坦地震等灾害地区提供了大规模紧急援助,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商务改革发展任务更加繁重,各级商务部门将按照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要求,努力提高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能力,全面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中国商务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当前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机遇,以全球视野来谋划经贸合作,确定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步骤和重点领域。积极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扩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促进国内产业调整升级,以开放促发展促和谐。
第二,大力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通过增加资金支持、整合政策资源、规范农家店标准等措施,增强农家店盈利能力,使“万村千乡”下得去、站得住、立得久。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启动城市社区便利店、农贸市场建设,扩大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消费。
第三,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专项整治直接关系人们身体健康的食品、药品等重要商品市场。以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四,深化沿边开放。按照胡锦涛主席“在边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在内联上求发展”的指示精神,把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与沿边开放战略相结合,按照以开放促开发和“出口带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促发展”的思路,构筑“基地产业、口岸企业、出口市场”的产业化模式,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建设现代大型流通市场,把对东盟、中亚、南亚、北亚等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推上新台阶。
第五,建设自贸区和境外合作区。着力建设好中国同东盟、同智利、同巴基斯坦的自贸区,实现共赢。同时,稳步推进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自贸区谈判。争取用3—5年,在境外建成若干有影响、效益好的“中国经贸合作区”,支持当地经济建设,促进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第六,妥善应对经贸摩擦。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努力寻求与各国经济的共同点和互补性,减少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完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四体联动”机制,妥善应对贸易摩擦,解决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