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又是长沙经济运行效益较好、增长较快、活力增强的一年。图为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普照信息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今天召开。市统计局最新提供的长沙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今年又是长沙经济运行效益较好、增长较快、活力增强的一年,今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将有新突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4%;今年经济增长预计将达到14.8%左右……细数经济亮点,又好又快的“十一五”开局已清晰可见。
喜看工业新希望 长沙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实施“兴工强市”战略以来,规模工业再为今年全市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经过了短期的徘徊、调整,长沙工业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工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1—11月,规模工业增长出现逐月“回暖”景象,工业增加值增速从年初的17%逐渐爬升至10月的25.4%。
尤其可喜的是,长沙推进新型工业化主阵地“两区八园”成绩斐然,工业园区集聚效应日趋突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目前“两区八园”聚集了全市70%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60%落户园区。工业园区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家电等三大产业特色,成为战略投资者投资长沙的首选区域。以工程机械为主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以新材料新技术为主的精细化工制造业、以远大非电空调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出现快速增长,1—10月共完成工业增加值92亿元。
据统计,前三季度,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达44.8%,同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排名第13位,位次比上年末提升1位;规模工业增速排名第6位,位次比上年末前进了6位。长沙工业不仅增长速度快,更体现了经济效益好、能耗低的特点。前三季度,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35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下降3.1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低能耗水平在全国领先,已走在全国省会城市的前列。
消费中心新崛起 长沙作为中部省会城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1—10月第三产业拉动全市GDP上升幅度较大,与上年同期相比,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升1.4个百分点。
2005年,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跨过700亿元大关,以高达743.43亿元的总量首次超过郑州,并挺进全国前十强。预计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顺利突破800亿元大关。的确,近年来,长沙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位增长,特别是今年,至11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75元,同比增长11.6%;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93元,同比增长10.6%,增幅提升了3.9个百分点。消费性支出中,交通和通讯、居住支出的增长最快,增幅分别达到了19.9%和31.1%。
经济分析专家认为,进入“十一五”,长沙作为中部地区极富特色的新型消费中心已悄然崛起,从发展趋势看,长沙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继续放大。
投资推动新发展 根据预测,长沙今年的GDP将超过1700亿元,经济运行实现增长快、效益好、质量高,投资拉动功不可没。
1—11月,长沙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3.5亿元,同比增长23.17%。建安工程投资为690亿元,同比增长23.86%;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为920.27亿元,同比增长23.04%;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6.97%,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44%,增幅同比提升6.2个百分点;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11.31%,增幅同比提升8.18个百分点。
同时,长沙今年利用外资与对外开放又上新台阶。1—11月,利用外资项目177个,同比增加49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04亿美元,同比增长34.98%,新增实际到位的省外境内资金项目420个,实际到位的省外境内资金为185.41亿元,同比增长15.87%。
2007年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回顾2006年的长沙经济,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沙经济的新发展必将为长沙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