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抓住机遇 加快湖南崛起
文章来源:湖南日报    添加人:hnxxzx    添加时间:2007年1月25日 14:16
      湖南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机遇,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湖南崛起,实现富民强省。
      抓住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中央给中部的发展定位是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确立了“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这些政策机遇:一是振兴中部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已逐步移植到中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上来,这将有利于我省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同时可以争取国家财税和金融方面的更多支持。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重大工程的投入。国家在中部地区实施大跨度的地面交通、航空、水利、油气管道、光纤电缆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设施以及技术创新设施等建设,对影响中部地区全局性发展的重大工程优先上马,以此在中部形成巨大的固定投资需求,促进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扩张。同时利用国债资金、财政投入、社会融资等各种手段,吸引大量资金涌入中部,强化中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区位优势。我省处于中部最靠近珠三角地区的位置,得天独厚的条件将使我省成为国家和社会投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首选。今后一段时间,将是我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三是国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财政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加传统农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投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缓解中部地区财政压力。这对于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是重大政策机遇。
      把握加快湖南崛起的现实基础。加快湖南崛起,一方面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资源有优势。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显示出重要的精神和文化价值。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比广东低一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基准地价和房屋均价有很大升值空间。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接合部,具有接受双向辐射的区位优势。二是经济有基础。2006年生产总值达7450亿元,增长12%,连续三年保持11%以上的增速;实现财政总收入891亿元,增长19.1%。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到41.8%。三是科教有实力。有93所普通高校,有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17个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122.9万,其中科学家、工程师6.83万,在湘院士46人。另一方面还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一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滞后,全国的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已下降到47%,而我省仍然高达57%,大部分劳动力还在几亩地里做文章。这是我省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标志。二是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低,这是我省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三是城市就业结构滞后,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较高,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育和经济活力的增强。四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利用外资总额偏少,经济和产业结构形态不优,与东部新兴工业和产业结构的融合度低,难以有效切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国内产业的分工链之中。
      明确加快湖南崛起的战略基点。加快湖南崛起,总的是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以又好又快、富民强省为主线,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在战略基点上,坚持一个取向、强化三个动力、注重两个协调。坚持一个取向,就是坚持南向发展。湖南由于居中,所以要加强与兄弟各省合作,既张扬个性、竞相发展,又兼顾共性、联动发展;由于靠南,所以要坚持“南向发展”,融入粤港澳,并以此为平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分享国际分工和区域合作利益,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谋划崛起。强化三个动力,就是强化工业主动力、城市带动力和创新推动力。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重点在调优存量、提升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成长性产业。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重点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使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在全国较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城市群。大力实施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战略,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信息平台、新型工业化信息平台、智力咨询平台建设,努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走在中部乃至全国前列,提升湖南发展力和竞争力。注重两个协调,就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结构,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深化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集约用地,以此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解决好了两个协调问题,湖南就有望在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上崛起。
      强化加快湖南崛起的保障机制。坚持科学发展,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政策层面和具体工作层面,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稳定粮食生产;保持青山绿水,提高森林覆盖率;节约资源,降低能耗;重视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幸福指数。坚持从打基础做起,切实加强农业、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等基础产业,加强交通、水利、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加强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基础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力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进展,在深化企业改革、农村改革、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发展合作的行政壁垒。强化人才支撑,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